2016年以来,顺昌落实搬迁扶贫、产业扶贫、就业扶贫、健康扶贫、教育扶贫、结对帮扶、村财增收等8条精准扶贫措施,至2017年底,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1447户4525人全部实现脱贫。 为让贫困户真脱贫、不返贫,该县坚持问题导向,进一步细化措施,精准施策,创新实施“三五”稳定脱贫机制。即对有劳动力的贫困户实行“五包”;对无劳动力的贫困户实行“五兜”;对重点贫困村实行“五保”,巩固脱贫成果、提升脱贫质量。 “五包”助力产业扶贫 25日,同往常一样,顺昌县仁寿镇昔日贫困户周万金驾驶叉车在齐星农产品有限公司厂房内穿梭。“现在每月工资3300元,而且就在家门口,还能照顾到家里,十分感谢公司老板给我机会。”他高兴地说。 得益于齐星公司的帮扶,他顺利脱了贫,一家7口人日子也逐渐好起来。 针对像周万金这样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顺昌实施包结对帮扶、包市场销售、包定价收购、包技术指导、包风险防范“五包”机制,改变过去“单打独斗”的状态。以齐星公司为例,为当地11户贫困户提供就业机会,固定用工工资每月2600元到3900元不等,临时用工也有2000元以上的收入,走出一条合作社(公司)+贫困户的帮扶模式。而顺昌隆顺果蔬合作社则是通过与贫困户签订茭白种植协议,免费提供种苗和技术指导,再以市场保底价收购,包定价收购和市场销售,也带动了当地7户贫困户发展订单农业,年收入3万元左右。 通过“五包”机制,顺昌确定了161家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农业经营主体结对帮扶324户贫困户;有56家农业经营主体与198户贫困户合作发展订单农业生产;有58家农业经营主体与219户贫困户签订产品定价收购协议;还设立78个农产品固定收购点和14个农产品加工点,包销贫困户种植的农产品,让贫困户放心种植,保证产品卖得出去、卖出好价钱。 “五兜”保障基本生活 “如果没有政府的医疗救助保险支持,家里早就被我的病拖垮了。”洋墩乡江村村贫困户周乃雄道出了因病因残致贫贫困户家庭的心声。在健康扶贫政策和医疗救助保险帮助下,他原本还剩6万多元医疗费,后来仅需支付2.25万元,大大地减轻了家庭负担。也重燃他家人信心,在产业扶贫政策的帮助下,重新打理起了柑桔,2017年产量达5万多斤,实现收入6万多元,顺利脱贫。 对无劳动力的贫困户,通过“五兜”,即兜医疗保险、兜低保覆盖、兜信贷红利、兜资产收益、兜统一养老,切实保障基本生活。顺昌投入205万元为每个贫困人口投保医疗救助保险,目前,医疗保险已理赔554人149.29万元。还由县财政建立担保资金,344户贫困户每户贷款5万元投入国有企业开展合作经营,每年获得投入资金8%的固定收益,目前共获得投资收益137.6万元。 “五保”壮大村财收入 走进大历镇前洋村,连片的蔬菜地映入眼帘,颇为壮观。前洋、下坑等4村,通过土地流转给榕宏农业公司种植果蔬,每年增加村财18.4万元,还吸纳贫困户务工增收,2017年累计发放农户股金116.9万元,户均增收2138元。 对重点贫困村,顺昌实行“五保”,保林木资源收益、保毛竹资源收益、保烟税返还收益、保固定资产收益、保项目投资收益,以培育特色产业、盘活集体资产、开展经营服务、开发乡村旅游、发展物业经济等途径实现村财增收。 一年多来,顺昌全县28个贫困村通过建设钢架大棚、冷库、光伏发电等资产实现村财增收65万元。目前,全县130个行政村中已消除自有收入3万元以下的“薄弱村”,其中28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分别落实了2个以上具体增收项目,21个贫困村村集体收入达10万元以上。(池亮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