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 土》 ——记福建省南平市首届“十大投资风云人物”、欧浦登光学集团董事长卢璋林峥嵘 书于2012年 当时中国的玻璃加工行业相对落后,市场前景十分广阔。新版《福州志》第三册《玻璃加工》一章“建筑玻璃”小节,写到“福州玻璃加工企业较少,产品种类不多……80年代后新办的企业起点较高……1992年6月福州日晶玻璃装饰材料有限公司成立,为日本独资企业……引进日本电脑自动切割、磨边等设备。加工3~19毫米玻璃,工艺有磨斜边、平边,艺术喷雕,玻璃门窗着色、镀膜及钢化玻璃等,产品销往日本、美国、香港、台湾等地……” 投身改革“潮”回国创业狠抓质量艰难起步 “因为流动资金不多,只能租用一个小地方作为加工厂和办公室,当时还没有招收员工,就自己上机操作。”卢璋迄今还记得回国创业之初时的艰辛。由于当时引进的二手旧设备在国内是最先进的玻璃加工机械,加上国内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产品又质量可靠、样式新颖,顺应国际潮流,广受国内外客户的青睐。卢璋很快就发现国内企业间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信用意识淡薄,虽然生意好做但收款难。25%的项目尾款常收不回来不说,正常的货款也常是一拖再拖,有时甚至连国内知名品牌的厂商亦是如此。资金链的不顺畅,给日晶发展造成极大障碍。思量再三之后,他决定眼光向外找市场寻求国际合作。他只身前往日本,表达承接中岛硝子公司业务的意向。中岛硝子清楚卢璋的为人和业务水平,也有降低产品成本的意愿,谈妥价格后中岛向他下达了首批3万片烤箱玻璃的尝试性“订单”。1993年底,货柜很快发出了仅一个月货款5万元就如期回笼。看到物廉价美的产品,中岛又向日晶下达18万片约6个货柜烤箱玻璃的“订单”。有了大订单,日晶迅猛发展,员工从20多人增加到100多人。 人员迅速膨胀,但质量管理体系没有跟上,1994年6月,第二批出口“订单”烤箱玻璃混入了超差0.5毫米的不良品,玻璃装不进烤箱,日方提出退货请求。经再三磋商,日方同意要么将货退回国内交由中方分检,要么由日方雇员分检。无论哪种方法都将给刚起步的日晶带来灭顶之灾,为挽救公司,卢璋向日方提出派中方人员赴日分检的申请获得通过。但日方提出一周内人员要到位否则生产线来不及生产。当时申请赴日签证需要3个月,而公司员工又没有一人办理过赴日签证。为赶时间,他只好独自赶赴日本,从每天早晨6时开始工作直到所有日本人都下班了才下班,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好钻研的他采用将一叠产品放在一个平面上,找出最高和最矮的片进行测量,两片都合格就放行的快速检测方式,一个人“孤军奋战”连续分检近两个月,保证每天日方生产线不断线货的需求,将日晶损失降到最低限度。有了这次经验教训,他充分认识到“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绝不是一句空喊的口号。他从此开始着重公司员工培训和人才培养,对员工提出“宁可在厂内麻烦千万遍,不可在国外出错一小片”的质量目标要求。并要求所有工厂按照ISO9000的要求,建立起现代的质量管理体系,按照ISO14000的要求,建立起现代的环境保护体系。这些要求后来上升至企业“追求最强的国际竞争力,追求最好的国际品质,追求产品的多样化”等经营理念,成为支撑欧浦登与世界500强企业成为“长期战略合作伙伴”打下坚实、稳定的基础。(未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