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 土》 ——记福建省南平市首届“十大投资风云人物”、欧浦登光学集团董事长卢璋林峥嵘 书于2012年 有着在顺昌八年插队经历的他,首先选择鹰厦铁路沿线的顺昌县大干镇富文村设点建厂,出任笋厂销售主管。他将日方清水笋的加工技术、品质等要求翻译成中文教给中方生产技术人员,深刻体会到日本人对食品品质的要求。为确保发货品质,他时常驻点笋厂监督产品质量,使华福公司的清水笋外贸出口生意日益红火。 勇敢“出”国门自费留学停薪留职赴日留学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1978年改革开发以后,当时的国家领导人邓小平提倡打开国门,让更多的人到国外学习先进国家的经验,学成后回国服务于中国经济建设。上世纪七十年代,日本已进行广泛的社会改革,全力进行经济建设,正飞速发展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从事多年日本贸易工作的卢璋,时常萌生去日本留学学习日本先进经验的念头。1987年初,日本亚细亚大学开始针对中国等亚洲留学生进行招生。 经过与家人商量之后,卢璋毅然向公司提出停薪留职、自费留学的申请,报名通过了日本亚细亚大学国际金融贸易专业的招生考试。是年3月,卢璋告别父母、妻儿启程前往日本留学。当时儿子不到5岁,想着就要离开温暖舒适的家,告别历经磨难才团圆的父母兄妹,卢璋透过飞机舷窗看着日益模糊的祖国山山水水,视线也越发模糊起来。 勤工俭学卖报求学 改革开放之初,外汇极度短缺,中国对外汇管理有严格的管制。当时,第一次留学日本的卢璋怀里只揣着国家允许换兑的6千日元,这对于当时一个月留学花销至少需要10万日元,手里的钱只相当于2天左右的开销,意味着卢璋到达日本之后的48小时内必须找到一个首先能糊口的工作,否则甭提一年120万日元的大学学费,就是生活也会把你“逼”回国。很多情况下,中国的自费留学生因为无钱交学费而先去打工失去了上大学的机会,卢璋决定边打工边念大学,他想利用自已日语娴熟的基础,把在农村“土”插队荒废学业的时间“抢”回来! 踏上日本的第一件事,卢璋就向国内早就联系好前来接站的日本朋友打听勤工俭学的事,日本朋友向他介绍一份送报纸《读卖新闻》的工作。在日本人工费用相当高,送报纸这类体力活由于工资少、辛苦等原因常招不到人,报社就与贫困大学生签订勤工俭学的助学合同,即由报社先帮助学生先行垫付大学每年120万日元的学费,并负责每天早、晚两餐伙食,此外每月还另行发放6万日元生活费,唯一要求就是要签满一年送报合同。考虑到送报虽然辛苦,但可以垫付学费还能解决生活费,并且可以合理安排时间做到学习、工作两不误,囊中羞涩的他二话没说就签了两年合同,开始了送报打工念大学的生活。(未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