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顺昌新闻网> 媒体看顺昌
洋墩田溪:崇武传孝的“炸龙”节
2017-02-22 09:27:22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顺昌新闻网编辑  

火龙狂舞

2017年2月20日,农历鸡年正月二十四。一年一度的洋墩乡田溪村“炸龙”节,持续两日后渐近尾声。随着夜色降临,这个300来户1300多人小村顿时热闹起来。

火龙狂舞

两条狂龙护送着“三圣公王”(村东头普惠庙供奉的本地神后惠公王、后宫夫人和军师福寿公王)返家,一路上鞭炮声震耳欲聋,舞龙处电光四射;烟雾隔街不见人,龙身翻腾时隐现。当晚直至燃尽所有的鞭炮、烟花,这个小村才会安静下来。这个近似野蛮又足够血腥的习俗,让人们在惊叹舞龙者胆识和体魄的同时,更有幸体会到为“孝”之道的中华传承。

双龙戏珠

老人冯有贵介绍,田溪村东、西两头有普惠庙和上乾寺,分别供奉着本地神后惠公王、后宫夫人和军师福寿公王,以及大洋公夫、妇和文官浮惠公王,其中后宫夫人、后惠公王是本地神大洋公夫妇的女儿、女媳。每年正月二十三至二十四日的“炸龙”节,包括起龙、亮龙、送帖子、入户舞龙、送龙宝、赛龙、炸龙等环节,其缘起就是女儿回门探亲行孝,返程后爱女心切的大洋公夫妇派双龙护送,鞭炮驱邪,才有了“炸龙节”。

双龙戏珠

正月二十三清晨,炸龙队村东头的普惠庙请出“三圣公王”到村西头的大乾寺拜见岳父母大洋公夫妇,菩萨巡安之处,家家户户在门前摆出供桌,鞭炮迎龙求福寿善财、求子求缘,有要求“龙”到的人家,这时会给炸龙队打好招呼送拜帖并做好接“龙”的准备,当晚迎请双龙入户巡安,入户时是不兴炸龙的。正月二十四这天,回家省亲的“三圣公王”出巡访村,期间还开展炸菩萨、抢官帽等活动,寓意驱阴避邪、官运亨通。当晚后宫夫人返程,爱女爱婿心切的大洋公夫妇命浮惠公王护送,并派双龙出行、竹龙相送,一路上要鞭炮驱邪、确保平安。

古佛安座

“炸龙”节当晚,家家户户在大门前都燃起熊熊火盆,并带上竹板“户出一人”到村西头的大乾寺集合接龙,竹龙队将跟随着舞龙队、锣鼓队、灯笼队共同将三圣公王迎回村东头的普惠庙安座。此时,舞龙队个个全副武装,裹上湿毛巾、头戴安全帽,扎紧裤脚管,巡安经过之时两旁村民、围观者尽可以燃烟花、丢鞭炮对舞龙队进行狂轰烂炸。这一天,家家户户、各地游客都要会买很多鞭炮,对着龙头狂轰滥炸,舞龙人即使被炸倒或上医院也不会怪罪于人。

火龙狂舞

“炸龙”节高潮展现在田溪小学操场,两支舞龙队伍在操场中央震耳欲聋的鞭炮中各施绝技、尽展风采,或忽上忽下、或左右摇摆,跳跃着舞动出双龙戏珠、龙头盘尾等各种姿态,动作粗犷优美。他们不介意围观的村民和游客不停地、肆意地向其投放鞭炮、点燃祝福。哪条龙被炸得越烂,哪个组的村民就越吉利,来年就更红火;哪家买的鞭炮越多炸得越响,哪家人丁越兴旺。此时,这个村庄只有视觉上的狂欢盛宴,根本听不见人的说话声,手机失语了、电视里的歌声失语了、汽车的喇叭声失语了,鞭炮声成了唯一的主题。

与龙共舞

田溪“炸龙”节何以从传孝互敬到崇武尚勇?村支书冯礼华说,与作战部队屯垦戍边的艰苦历史有关。说话间,冯姓族长请出一本发黄的族谱,据《冯氏族谱》载,隋朝开皇年间,隋文帝派兵部尚书冯世基(上党今长治人)率10万兵马南下镇抚蛮夷,彼时交通不便粮草难以为继,冯将军明悟有谋略,派驻军2万由冯姓家族兄弟二人分别率至邵武洪墩河墩村、顺昌洋墩田溪村从事垦荒生产。开皇十一年(591),农历八月初一,冯将军视察河坊,部下隆重宴请,冯嘱托诸位要居安思危,像赵子龙那样浑身是胆、勇谋双全。河坊部众遂修建将军庙,创办“抢酒节”。次年正月二十四,冯将军欲视察田溪,彼时元霄节已过,田溪村正在搞“三圣公王”巡安活动,冯氏部众受河墩启发创办,将“炸龙节”嫁接于巡安活动中,让垦荒将士在鞭炮声中舞龙前行,护送“三圣公王”返庙安座,即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又训练培养胆识、强健体魄。迄今为止,这一民间习俗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2014年5月7日,田溪“炸龙”节习俗被列入顺昌县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崇武尚舞

田溪“炸龙”节与其他地方的炸龙不同之处在于串竹龙。炸龙队伍在两头“龙王”的带领下,分成锣鼓队、灯笼队(头年村民家里有娶媳妇、生孩子、盖房子等喜事的村民自制或自购)、竹龙队和巡安队(抬着庙里供奉的主神“三圣公王”)等绕村巡安。竹龙系由每家出1个人(男女老少皆宜)和1根约1.5米长、可插蜡烛的竹板(大毛竹的一半)串接而成。天黑前,由每户代表扛着竹板到“大乾祠庙”里点上蜡烛,并一家接一家把每根竹板串接成长龙,田溪村民称此作“拔竹龙”(或称“ 拔烛桥”)。竹龙行进之时,烛光摇摇,要不时停下添油加财;竹龙串串、串口处常脱落要时时对接,无形之中邻里相帮、互道谢意,多了份善意,又浓了乡情。

竹龙祈福

田溪“炸龙”节,是对世代野生文化(原生态文化)的自然传承与弘扬,通过这种野性的娱乐方式来展示胆识与勇猛,倾泻着骨子里崇武尚勇的军人情感,也将睦邻友善、重义尽孝的文明之风代代相传,扎根于每位村民和慕名来访的游客心中。(林峥嵘、吴建勋/文)

  • 分享到: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顺昌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顺昌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顺昌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未注明“来源:顺昌新闻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顺昌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相关阅读
更多》顺昌新闻
更多》福建新闻
更多》国际国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