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日上午,著名作家何为先生遗物捐赠仪式在长乐冰心文学馆举行。 省文联书记处书记、副主席陈毅达,冰心文学馆馆长刘东方,何为长子—香港凤凰卫视资深评论员何亮亮,何为次子—上海荣昶公益基金会理事何堂堂等出席了捐赠仪式。 捐赠珍贵文物藏书计815本 捐赠仪式上,何为家属捐赠的珍贵文物中藏书计815本:其中何为著作版本有35本、选编何为先生作品的书籍有131本、手稿33份、名人信件2封、证书奖章等实物38份。这些珍贵物品,记录着何为先生一生创作生涯的重要信息。 “何为先生一生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叙事简洁疏朗,情思清新隽永,语言凝练、形象传神,是一位创作态度极为严肃、艺术个性十分鲜明的作家,收获了很高的荣誉,”陈毅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何为先生发表于1956年的《第二次考试》,被收入国内及东南亚国家的语文课本,改编成广播剧、广播小说及电影,并译成多国文字,传播到世界各地。 陈毅达表示,何为先生的大量遗物进入冰心文学馆“海峡作家文库”,扩展了冰心文学馆的容量,也为后人留下了又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他也表示省文联十分重视冰心文学馆“海峡作家文库”的建设,要加大对海峡两岸作家珍贵史料的征集和保护力度。 刘东方说,作家何为先生是“海峡作家文库”首批十位重点作家之一,对其遗物的收集与收藏对文库的建设,对冰心文学馆的未来发展,对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家何为“盛年”在福建度过 何亮亮在捐赠仪式上说,父亲生前多次表示,要让跟随了多年的藏书、物品有个好的归宿——捐献给冰心文学馆,如今完成了父亲的遗愿,感到十分欣慰。 此前,何亮亮在福建文学杂志上发表题为《福建与父亲何为的创作生涯》的文章,文章中写道:家父从37岁开始在福建生活凡25年,人生的黄金岁月,也是创作的黄金岁月,是在福建度过的,他到过八闽大地的许多地方。在他的散文作品中,《闽居记程》收集了他以福建为主题的散文,他在这本集子的自序中写道:“1959年春初,我和我的一家千里迢迢从上海来到福建,此后在我的人生道路上,约三分之一以上的岁月,一生中最可贵的‘盛年’之时,与地处亚热带的闽省竟然结下不解之缘,这诚然是我始料不及的。” 何亮亮说,父亲写的这些散文固然有特定的时代痕迹,但是今日读来,文字和意境却都能够经受时间的考验,仍然能够传之后世。 “父亲的著作、一些手稿、文具、照片和部分藏书,以及生前使用的书桌、书柜,捐献给福建省冰心文学馆。父亲的文学生涯,以这样的方式在福建续存,他的在天之灵一定会备感欣慰。”何亮亮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当日下午,何亮亮在冰心文学馆龙煌厅的座谈会中,深情讲述父亲的生平经历以及父亲对于书的痴迷,回忆小时两兄弟“偷书”的故事等等,表示父亲的爱书、写书对其有深刻的影响。座谈会座无虚席,笑声不断,反应热烈。 注: 何为(1922-2011)原名何敬业,浙江定海人。中共党员。福建省文联、作协专业作家。中国作协第四、五届理事、全委会名誉委员,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福建省作协副主席、名誉主席。著有作品集《青弋江》、《临窗集》、《闽居纪程》、《何为散文选粹》、《张高谦》等。散文《第二次考试》被改编成广播剧、电影,译成多种文字介绍到国外,散文《临江楼记》为新时期第一篇抒情散文。《何为散文选集》获首届鲁迅文学奖散文奖。(本网记者 林先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