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顺昌新闻网> 闽北要闻
“抗灾一线,是‘两学一做’的检验场”
2016-08-08 10:33:33  来源:闽北日报  责任编辑:王俊杰  

面对重大自然灾害,建阳区小湖镇广大党员以“主心骨”、“领头雁”、“贴心人”的姿态,哪里有险情,他们就冲向哪里;哪里有困难,他们就挺向哪里——

“抗灾一线,是‘两学一做’的检验场”

暴雨如注,山洪倾泻,山体滑坡,民房倒塌,道路损毁,作物绝收……天灾,张开狰狞的魔爪,无情地扑向村庄、田野。

“我们是共产党员,有困难就要顶上去!”危难之际,建阳区小湖镇广大党员干部冲在一线,险情面前,他们是群众的“主心骨”;生产自救,他们是村民的“领头雁”;重建家园,他们是百姓的“贴心人”。

“抗洪一线成了检验‘两学一做’成果的实践场,成了检验合格党员的试金石!”镇党委书记郑卓宁说。

灾难现场的“主心骨”

5月初,因连日持续强降雨,建阳区小湖镇境内的16个村普遍发生洪涝灾害,尤其是乾溪流域沿线的秦溪、下墘、美溪、黄地、鸿庇、井后等9个村灾情严重。

9日清晨5时许,下墘村还未从睡梦中醒来,“轰隆隆”的一声惊天巨响,打破了深山的寂静,上万方泥石流从村后的高山上倾泻而下,瞬间将山下的民居吞噬。其中,有两处泥石流分别冲垮了两幢民居,共有6人被埋,4人遇难。

“党员干部站出来!年轻劳力干起来!”下墘村党支部书记张善煜临危不乱,立即组织抗灾自救:第一时间将村民转移到安全区域,同时,组织党员干部和部分青壮年村民,分别赶到被泥石流压塌的余某、江某家,冒着可能再次下泻的泥石流,徒手搬开泥石、杂物,将余妻和江某7岁的女儿从废墟中解救出来,并安排人员将两位伤者送往医院抢救。

泥石流的威胁,让村民暂时有家难回。在区、镇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村党支部对灾民进行了妥善安置,做到有水喝、有饭吃、有病看、有衣穿、有房住。

鸿庇村是城镇通往下墘村的必经之路,数千吨淤泥阻断了市区抢险救援力量的道路。村党支部书记全祖西马上组织支部党员干部赶往现场,义务清理塌方,并把倒伏拦路的大树锯断搬离,为救援队赶往灾区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美溪村也出现了5处山体滑坡,群众的生命财产受到了严重威胁。村党支部书记张桂荣迅速组织村民转移,但在清点人数时,发现刚从精神病院回来的村民徐某不见了,她当即带领村委干部和村民小组长上山寻找,并成功地把徐某转移到安全区域,实现了零伤亡。

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个支部就是一座堡垒。哪里有险情,哪里就有顽强不屈的中流砥柱,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身先士卒的激流勇士。党组织的主心骨作用,稳定了民心,增强了村民战胜天灾的信心。

生产自救的“领头雁”

突发的天灾之下,小湖镇满目疮痍。据统计,“5.9”洪涝灾害造成全镇7000余人受灾,损毁房屋155户,倒塌29户,水渠损毁1.3万立方米,拦水坝损坏119座,公路边坡塌方900余处,桥梁损坏3座,农作物受灾面积3600多亩,绝收800多亩,直接经济损失达9000万元。

当洪水慢慢退去,各受灾村党支部成员仍然坚守岗位,迅速将工作重心转到抗灾自救、重建家园上来:按照镇党委、政府的统一部署,对村庄进行排污清淤,消杀防疫;及时调查核实灾情,帮助灾民想办法、出点子,鼓励他们树立抗灾自救的信心和勇气;指导组织劳力对水毁路段和水利工程进行加固修复,排除因灾情造成的各种安全隐患,对重点部位、险情地段落实专人进行监控,对滑坡、危房、危险路段等落实好各种安全防范措施,防止灾害“后遗症”发生;组织群众对垮塌田地和作物迅速进行恢复,在主动对接灾情的镇农技、烟草部门的党员干部们的帮助下,调集稻种,指导受灾农户及时改种补种,争取将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

“市里、区里都在关心我们帮助我们,但我们不能坐等靠要,还得自力更生!”张桂荣对村民们说,擦干眼泪,要把家园再建起来,大灾面前不低头。

村民们对农田进行逐一排查,对受灾较轻的田地,开好排水沟,排除田间积水,减少养分流失和沟中积水现象,对河边及沟渠疏通的沙漠化农田进行了复垦,并在农技员的指导下,种植水稻、玉米、地瓜等农作物,部分农田因大水覆盖形成池塘,村民便因地制宜,在池塘里种植荷花。

鸿庇村党员严继清家中烟田受灾严重,原本可以通过扶正烟苗、清理叶片减少损失,但他顾不上自家的烟田,每天一早就出门义务清理村道、修整水沟、水渠,常常忙到深夜才回家休息。通过连续6天的努力,村里的街道和路面清理完毕,水沟、水渠得到了修整。

灾情发生后,井后村出资30余万元修复水渠、涵洞、整理河道。党支部十余名党员义务出工,帮助村民整理河床,疏通修复沟渠,复垦沙漠化的田地,累计出工100余天次。

据初步统计,目前,小湖镇村民通过生产自救,已疏浚渠道48公里,复垦农田2800余亩。

重建家园的“贴心人”

“‘两学一做’开展得怎么样,最终要看抗灾重建这一仗打得怎么样。冲锋在抗灾一线,以学促做,知行合一,勇于担当,排难而进,敢作善成,才是一个合格的党员!”镇党委要求镇村党员在抗灾中“学”,在重建中“做”。

围绕农村住房、公路、电网、通信业、灾毁耕地复垦、水利设施、供排水设施、企业等方面,小湖镇分别出台灾后恢复重建实施方案。全镇组建起了4支党员突击队、9支党员服务队、16支党群联防队,他们活跃在抗洪抢险、生产救助、治安巡逻的一线,如同一个个红色的细胞,在基层凝聚起共同抵御灾难的智慧与力量。

为解决好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下墘村党支部团结两委班子成员,定期走访群众,了解民情民意,并做好记录。特别是对洪灾中有人员伤亡的家属,时常给予精神上的抚慰和物质行动上的帮助,努力帮助他们尽快从失去亲人的阴影中走出来。对房屋倒塌损失较大的群众,村党支部积极争取上级部门的支持,解决他们生产生活上存在的困难,得到群众的一致好评。

眼睛里布满血丝、声音嘶哑、头发凌乱,这是小湖镇村党员干部抗灾自救的“标配”形象。

灾魔遁去,生机再现。

经过近3个月的艰苦努力,小湖镇交出了一张令人满意的抗灾重建答卷:主干渠道塌方修复221处,土石方清理12.5万方,群众投工投劳8.2万工日,应急修复美溪、秦溪、井后等村草木坝36座,修复饮水管道8.9公里。

“灾后重建是一场‘赶考’,无论是重建家园,还是发展生产,一名名基层党员就是一面面红旗。通过重建,小湖镇要趟出一条安居和乐业融合,产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融合,一、二、三产业融合的绿色发展之路。”镇党委副书记、代镇长卢献根说。(林志明 王晶)

  • 分享到: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顺昌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顺昌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顺昌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未注明“来源:顺昌新闻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顺昌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相关阅读
更多》顺昌新闻
更多》福建新闻
更多》国际国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