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桂花糕

来源:闽北日报 | 作者: | 时间:2021-12-06

峡阳桂花糕

“哥,峡阳桂花糕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九批南平市级非遗项目名录了!”一句话瞬间勾起了我对家乡峡阳桂花糕的回忆:油润不腻、入口不涩、甜中有咸、香里带凉。

利用假期,我专程回到家乡——延平区峡阳镇,去找寻记忆中的桂花糕。

按照记忆中的大概方位,走街串巷,终于在进步街找到了峡阳桂花糕的百年老店——“福成记”。店主应雄拿出刚做好的桂花糕,热情地招呼大家品尝。

已过不惑之年的应雄自幼就跟随父亲应福成学习制作峡阳桂花糕,一直坚持传统手工制作,因此每天店里的桂花糕并不是很多。

“制作桂花糕的头道工序就是制熟粉,要把筛选过的优质糯米放入热锅中爆炒,炒熟后再将熟糯米研磨成粉,蒸熟待用。选用的桂花也十分讲究,要摘取含苞待放的露水花,绞汁去渣,窖存三年后取出,再配上健脾化气的肉桂、沉香等十多种中药精制成‘桂花酱’。”应雄介绍说,再将“桂花酱”与白糖糖浆混合,加入五香粉、芝麻、少许盐和糯米熟粉。将揉制好的桂花糕粉装入四方型的木盒内压实,连同木盒放进自制的矮柜,柜子的底部装有滚烫的开水。“放开手是为了用水蒸气加以温润,更好地让桂花糕定型。”

在矮柜里放置大约20分钟后,雪白松软的桂花糕就出炉了,色泽奶白,散发着淡淡的桂花和中草药的香气,咬上一口,还是记忆中的味道。

传说在南宋庆元二年,朱熹遭遇“庆元党禁”,避祸住在当时的峡阳屏山书院西庵。这年芒种过后,大雨不停,苦了当地种田的乡民。为此,乡民们来到庵中烧香拜佛祈求天晴。正巧朱熹走出门外,抬头望天,便让庵内的慧明和尚研墨展纸,挥笔写下“天光云影”四字,在场的乡民们都拍手赞好。此时,大雨果然停了,天空放晴。乡民们都认为是朱子题书镇雨放晴,感激不尽。当年收成大好,乡民们带上香油、糯米上山还愿。

慧明和尚见还愿的乡民中有不少人面黄肌瘦,就把自己采来的理气健胃中草药送给乡民们,并嘱咐:将糯米爆炒后掺入中草药研细制成糕食用。乡民们遵其嘱咐行事,人人都吃“爆花新糕”。因取暴发升高之谐音以示喜庆吉祥,在峡阳当地为庆贺亲朋好友从军,搬迁,做灶,升学,出外经商,都会有互赠爆花新糕的习俗并保留至今。

小时候,外婆经常用开水去冲泡桂花糕,做成米糊,特别美味;后来,外出求学,就很少吃到桂花糕了。考上大学的那年,外公特意买了好多桂花糕,让我带到学校去与同学们分享。工作后,甚少回乡,吃到桂花糕的次数屈指可数。

咬一口桂花糕,喝一口大红袍,时光仿佛又回到了小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