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乡来 助乡村兴】从边贸大户到“瘦身鱼王”——松溪返乡商人王加健的二十年跨界重生记

来源:松溪县融媒体中心 | 作者: | 时间:2025-10-11

在边境商贸战场上,他曾是一名每周创造数万美金营业额的服装边贸商;在家乡福建松溪的青山绿水间,他成了一位探索“瘦身鱼”高品质养殖的新农人。他就是王加健,一位经历商场起伏后,选择回归乡土,开辟农业新赛道的创业者。

回忆起早年面向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的服装边贸生意,王加健眼中仍留有昔日的风采。“生意最红火的时候,每星期能有四、五万美金的营业额,在当地也算小有名气。”然而,商海无常。2010年6月,吉尔吉斯斯坦突发骚乱,局势紧张,王加健与众多华商、留学生经由国家的撤侨行动安全返回祖国。人虽平安无事,但生意却遭到重创。“骚乱过后,生意一天不如一天,苦苦支撑了两年,赔光了所有资产,最后只能两手空空回国。”

此后,王加健尝试在乌鲁木齐创办木材厂,却又接连遭遇当地社会事件影响及工厂安全事故的打击。“一位工人的不幸离世,我把所有的积蓄加上向亲友借来的钱,凑了一百多万元赔偿给他的家属,几乎倾尽所有。”接连的挫败,让他开始重新思考未来的道路。

2020年,王加健选择回到家乡松溪。他先是创办了“艾情家庭农场”,进行山羊生态养殖,取得一定的成效。后又经过对当地环境与产业的深入考察,他发现大布村优质的水质和自然环境非常适合发展“瘦身鱼”养殖项目。“市场上对高品质鱼类的需求在增长,‘瘦身鱼’有差异化竞争优势。既能利用家乡资源创业,还能带动乡亲们发展,这个项目值得一做。”2024年,他牵头成立红其渠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正式进军水产养殖新领域。

从服装贸易到水产养殖,跨界创业的困难接踵而至。养殖初期,由于养殖场水渠下游是发电站,发电时水流湍急,放入的成品鱼难以适应,被急流冲至拦污栅上大量死亡。王加健没有气馁,他多方打听、寻求解决方案,最终通过在水域中放置人工鱼礁的方法,成功缓解水流冲击,保住鱼群。“这次的经历反而验证了‘水流越急,鱼越鲜甜’的道理。”王加健笑着说道。

谈及“瘦身鱼”的优势,王加健如数家珍:“和普通鱼相比,瘦身鱼肉质更紧实、鲜嫩,营养保留更好。这源于我们更优的生长环境、更科学的喂养以及更长的生长周期。”王加健介绍道,养殖过程中特别讲究水质清澈并需要定期检测调控,饲料搭配要科学,投喂量和频率需严格控制,通过自然“瘦身”提升鱼的品质。

目前该基地占地30亩,年出栏“瘦身鱼”24吨,产值500万元。“瘦身鱼”养殖项目虽然处于起步阶段,但已显现出良好的市场前景。“现在还属于市场蓝海,供需缺口大,基本是供不应求。消费者对于高品质农产品越来越追捧。”面对旺盛的需求,他正稳步扩大规模。

对于未来,他已规划了配套项目:开设瘦身鱼馆,以及集钓鱼、钓虾与自助烧烤为一体的休闲营地,延伸产业链。“一个人富不叫富,大家一起富才是富。”王加健牵头成立红其渠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5名社员全部来自大布村,合作社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利润按股份分配,预计户均年增收20万元。

“从每周赚四五万美金,到每天卖几百条鱼,落差大吗?”面对记者的提问,他笑道:“以前账面上的数字是美元,现在心里面的数字是家乡。能让父老乡亲多一笔稳定收入,比当年签大单更踏实。”

从边陲商海到闽北山乡,从国际贸易到一泓清池,王加健的跨界重生记,不仅是一个商人的转型之路,更是一位返乡人扎根乡土、回报桑梓的深情告白。回顾起创业历程,他感慨万千,“最大的收获是明白了无论身处何地、从事何业,坚韧不拔、顺势而为、脚踏实地最重要。”(周燕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