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昌:返乡青年实干种果 百香满枝荒田生金

来源:顺昌县融媒体中心 | 作者: | 时间:2025-09-15

初秋时节,顺昌县埔上镇连坑村的好果子家庭农场里,一串串黄金百香果挂满枝头,风一吹就飘来清甜的香气。农场负责人谢文超正和工人一起检查单轨车的运行情况,时不时弯腰查看果子的成熟度。这个1991年出生的青年人,这些年一边守着自己的机械租赁生意,一边把村里的荒田变成了果园,日子过得忙碌,却让家乡的土地慢慢有了新模样。

早年的谢文超,曾在外地务工。在城市里摸爬滚打,攒下了些干事的经验,也更念着家乡的好。2008年,他没再多犹豫,收拾行李回了家,瞅准本地建设需要,干起了大中小型挖机租赁的活儿。凭着实在和靠谱,生意慢慢站稳了脚跟,日子也渐渐安稳下来。 

变化发生在2024年。这一年,他机缘巧合中从龙岩的好友那儿拿到了黄金百香果“钦蜜9号”的种苗,还学了不少种植技术。看着村里不少田地荒着,老一辈人年纪大了种不动,谢文超心里总觉得可惜:“好山好水好地,荒着太浪费了。”于是,他通过村里的土地流转,成立了好果子家庭农场,决定试试种百香果。这一次,他不是“单打独斗”,还拉上了两个伙伴,一个是熟悉本地农情的农户,负责田间日常管护;另一个是懂机械维修的同学,帮着照看种植设备。三个人分工明确,谢文超自己则盯着品牌运营和销售对接,从最初试种的20亩,慢慢把规模扩大到了如今的60亩。 

连坑村种百香果,本就占着自然的便宜。这里平均海拔500米,昼夜温差大,土壤也肥沃,长出来的百香果甜度高、味道浓,天生就有好品质。谢文超又把“机械”的优势用在了种果上,整地时用旋耕机翻土,省了不少力气;打药施肥靠无人机,打得匀又高效;最实用的是采运环节,他选了顺昌本地“云宇机电”的单轨车,300多米的轨道架在山间,以前运肥、运果要5到6个人肩挑背扛,现在两个人操作设备就能完成,单这一项就省了近30%的人力成本。果子熟了,还用克选机分级,好的装成礼盒当精品卖,普通的就对接收购商做百香果酒、果酱,每一颗果子都能派上用场。

每年7月到11月,是百香果的采摘季,也是农场最热闹的时候。这段时间,果园要雇20来个工人,谢文超总优先找村里没活儿干的乡亲。“年纪大了,出去找活难,在这里做工,一个月能挣三四千块,家里负担轻多了。”村民许水旺说这话时,手里还忙着摘果子,脸上带着笑。除了帮乡亲们找活干,农场每年还会给村集体交3.6万元的土地租金,村财也能多一笔收入。 

谢文超种果的路,也没少受帮衬。村里知道果园需要水,主动协调资源修了引水渠;政府也惦记着,说要帮忙找农业专家来,从种果技术到怎么卖果,都给指导指导。现在,农场的果子主要靠微信朋友圈发信息、老客户口口相传卖出去,回头客不少。说起以后,谢文超也有打算:“想再扩大点种植面积,多引进几个好品种,还想试试做电商,让咱们连坑村的百香果能卖得更远。” 

不知不觉间,谢文超的日子过好了,也带动了村里的变化。现在连坑村已有约20个青年像他一样回了乡,有的种特色作物,有的做乡村旅游。村支部书记李水华也琢磨着新点子:“打算把百香果基地和九龙山峡谷漂流结合起来,搞个‘漂流+采摘’的项目,让村里的经济更活泛。” 

“以前觉得老一辈种地就是‘一板一锄’,现在才知道,靠科技、靠协作,荒地也能出好效益。”谢文超说着,又转向果园继续忙碌,那里的百香果还在枝头生长,就像他和家乡的日子一样,充满了希望。(朱城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