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光名胜——龙头岩 (县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龙头岩又名玉屏山。位于双溪街道水南村,面对县城,与县城一水之隔,海拔425米。远眺山中古树怪石,崎岖山道,禅院楼阁,宛如嵌镶在一扇屏风中,上撑碧落,中有灵气。为城邑之屏曰屏山。 山间有峡谷,岚气接天,云雾缥缈,深幽莫测,古称云谷。云谷中有怪石名曰:“龙头岩”。传说古代有一条蚊龙,每年四月撒下无数龙鳞(冰雹)祸害百姓。玉帝派天神背来一座大山将他镇压山中,龙头在“龙头岩”处。“龙尾”则翘在“白龙泉”上。后人恐他为害,造一座宝塔压在龙尾。 清代诗人吴思道在《龙头岩歌》中赞誉:“天开将水第一山,玉屏东折露孱颜。”明正德版《顺昌邑志》记述:“龙头岩在县城南屏风山顶之右。有怪石叠可如龙头状,泉自石罅中出,清洌可饮。山摩有‘龙头岩’3大字。”龙头岩上的摩崖石刻据说是宋朝淳佑年间知县廖邦杰手书。 龙头岩有“云峰寺”,古称“长兴院”又称“龙头禅院”。明正德版《顺昌邑志》记载:“长兴院唐天估元年(904年)建。”古刹历史悠久,寺庙深藏于树林中,宋、元、明、清屡毁屡建。废后清末重建。民国版《顺昌县志》记载:“山顶有古庵、禅院、张仙亭。”山侧有白龙泉瀑布,亨龙岭等胜景。1987年,水南村群众邀请各界善男信女、结缘企业爱心赞助:钱款、木材、水泥、沙石料等重建寺院。重建了“大雄宝殿”(包括山门、魁星阁、观音堂、禅房、斋堂)1493平方米;1992年,新建“天王殿”540平方米;1998年,重建山门,并重修上山大道,改穿二中而过为绕二中而过;2002年,新建圆通宝殿16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633平方米。 寺庙总体以“龙头岩“为中心,依山傍谷,垂直布局分4个层面展开。1层为“山门”“天王殿”,山门为石门,一面雕有云峰禅院4字,一面雕有龙头岩3字,两边有石雕警世壁画,天王殿四周为木门,木门上书有摩诃般若波罗密多心经;2层为“大雄宝殿”“观音堂”“禅房”“斋堂”,大雄宝殿中奉有高丈余的释迦牟尼佛像,左右阿难、迦叶护法,两旁十八罗汉,妙相庄严,栩栩如生。在通往山上中过道中前奉弥勒,后奉达摩祖师,达摩祖师正对山洞,上刻“龙头岩”3字旁有题跋,下有一放生池,内有龟、鱼等,放生池上雕两只盘龙;3层为“魁星阁”,为亭塔式建筑;4层为圆通宝殿,圆通宝殿门墙为石雕建筑,所有立柱都为石柱,石柱上架雕梁。内奉慈航(千手观音)、普贤、文殊3尊菩萨,两旁墙上塑大悲咒中菩萨88尊,下立二十四诸天。庙宇建筑与山石景观有机结合,岩寺相辉,彰显庙宇建筑宏伟壮观。 龙头岩自古以其树木苍郁,藤萝攀缠,奇岩怪石,裂罅溅珠,蜿蜒山道,陡峭回旋,绕竹盘松十二弯著称。自然景观魅力无穷,吸引了历朝历代文人墨客登山览胜,赋诗留迹,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不朽诗章。名闻遐迩的宋代理学宗师朱熹携弟子廖德明(子晦)等人登屏山云谷,游学论理,并在禅院夜宿一夕,就留有诗作。此后,元、明、清、民国各朝代文人名仕赞赏玉屏山“龙头岩”诗作甚多。 龙头岩不仅风景迷人,还是城区及周边市民锻炼健身的好去处。从清晨5点多就有许多市民登山锻炼,一直到夜幕降临。山上寺庙还会在斋堂和圆通宝殿旁备好凉茶(用鱼腥草泡)供上山锻炼的市民饮用。特别是每年七、八月的下午4点后,上山锻炼的男女老少皆有,有三四岁的孩童、也有六七十岁的老人,甚至还有身怀六甲的孕妇。这一时期每天多达近千人。城区修建了江滨路、竹乡广场及龙山公园后,登龙头岩锻炼的人才少了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