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昌102岁抗战老兵胡绍星:烽火淬英雄

来源:闽北日报 | 作者: | 时间:2025-09-04

9月3日上午,抗战老兵胡绍星观看“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直播

在顺昌县林业局灾后重建安置房里,102岁的胡绍星坐在藤椅上,阳光掠过他布满老年斑的手背。

这位耳朵已有些聋的老人,很少对邻居说起过去的事。只有四儿子胡天文知道,父亲箱底锁着的慰问信、褪色的军人证、边角磨破的荣誉证书,是一段横跨大半个中国、穿越烽火硝烟的传奇。

胡绍星庄严敬礼

“父亲一辈子不爱说话,可那些证上的红章,比任何语言都有分量。”胡天文回忆,第一次帮父亲整理旧物时,指尖抚过“中国远征军”“第四野战军”“抗美援朝”等字样,才惊觉父亲竟把大半个世纪的家国记忆,都锁进了沉默里。

有时家庭聚餐,晚辈们聊起谁去了哪个国家旅游,老人会突然插一句玩笑,“你们都没我本事,我出过两次国。”众人笑起来时,他自己也咧开嘴,眼里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自豪——那是远征军入缅作战、抗美援朝跨过鸭绿江的岁月,藏在玩笑里的,是他从未细说的血与泪。

1942年,胡绍星的家乡浙江省义乌市苏溪镇遭到日寇入侵,百姓被残忍屠杀。19岁的胡绍星含泪加入了当时国民革命军。1942年3月,他所在部队组成中国远征军,入缅与日军展开滇缅路作战。1943年到1945年,他随广元汽车二团组成的中国远征军继续参战。

在缅北滇西的崇山峻岭中,他和战友们用血肉之躯抗击日军,把“不怕死”三个字刻进了骨子里,与日军在异国激战。1945年,他被编入新组建的汽车二十团,成了一名驾驶兵,随部队辗转,从昆明到兰州,再西行至新疆哈密。

“那会儿他哪懂什么番号,只知道跟着队伍走,打跑鬼子就行。”胡天文说,父亲总回避谈论战斗细节,唯独提到1945年8月日本投降那天,会突然挺直腰板,那天他在哈密的营房外,对着南方连磕三个头,“爹娘,我终于能回家了”。

顺昌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副局长林禧,是近年来常来探望胡绍星的人之一。“第一次上门采集信息时,老人只说自己‘当过兵’,多一个字都不肯讲。”林禧笑着说,后来还是在胡天文的帮助下,才一点点拼凑出这段震撼的经历,“像胡老这样的老兵,把功勋藏在心底,把奉献融进生命,是我们最该敬重的人。”

顺昌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工作人员上门慰问胡绍星

1947年,部队起义,胡绍星迎来新生。两年后,天津解放的炮声中,他因会开各式坦克,被调往北京,成了坦克兵主教官,手把手教战士拆装坦克、讲解构造。他凭着一股韧劲,硬是把这项“必修课”教得扎实,成了部队里特殊的“文化人”。

1950年,抗美援朝的号角吹响,胡绍星编入第四野战军装甲汽车5团,负责往前线运送物资。一次阴雨天,炮弹在车旁炸开,弹片钻进他的腿,鲜血浸透了裤管。他咬着牙踩油门,直到把物资送到阵地,才一头栽倒在雪地里。“他从不提疼,只说‘比起牺牲的弟兄,我这算啥’。”胡天文红着眼眶回忆,父亲腿上的伤疤,至今还像条蜿蜒的河。

1952年回国后,伤愈后的胡绍星拿着二级残疾证,先在浙江军区给首长开车,后来转业到国家建筑工程部。从河南洛阳第一拖拉机制造厂的厂房,到江西新余钢铁厂的高炉,再到福建顺昌的林区,他把战场的拼劲用到了建设上。“工地上别人休息,他还在琢磨机器,说‘国家要强大,就得有好厂子’。”胡天文说,父亲总把这句话挂在嘴边。

林禧每次和同事上门,都会陪老人一起看会儿新闻。“胡老看着日新月异的国家,会握着我的手,说‘能看到现在的中国,值了’。”林禧感慨,这些老兵从不炫耀过往,却用一生践行着“为国奉献”的誓言,“他们的经历,是我们开展国防教育最生动的教材。”

如今,胡绍星的听力越来越差,胡天文凑到他耳边喊“老爸”,他会缓缓转头,咧开嘴笑。他依旧不爱提过去,只是看到电视里阅兵的画面,会悄悄坐直身子,手指在膝盖上轻轻敲击,像在打节拍——那是当年军歌的节奏。

102岁的胡绍星依旧勤于锻炼

“他总说自己平凡,可在我们心里,他是英雄。”胡天文望着父亲的背影说,父亲的沉默里,是对牺牲战友的怀念,是对国家的忠诚,更是老一辈军人“舍小家为国家”的写照。(朱城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