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为那一抹青白

来源:闽北日报 | 作者: | 时间:2022-10-18

秋风微燥,顺昌窑陶瓷烧制技艺传承人梁贵禄在等,等待春的到来……

色彩——雨过天青云破处

南方的春天总是多雨,一下便是密密麻麻一周,每当闽北山区的春雨短暂停歇时,天空总会呈现出一抹独特的青白色。也就在那个时候,顺昌窑的瓷匠人开启最为忙碌的工作时刻。“雨过天青云破处”因为烧制青白釉需要较高的湿度,所以从古至今,顺昌窑的匠人们都会选择在阴雨天烧制青白瓷。

顺昌窑陶瓷窑址主要分布在顺昌县埔上镇官山村、河墩村、马坑村以及建西镇谢屯村一带,共有几十座窑场,以烧制青白瓷为主。青白瓷指的是釉色介于青白二色之间,青中泛白,白中透青的一种瓷器,也叫影青瓷,被宋人称为“假玉器”。它是雨过日出时天空的颜色,据说古人为了参照其颜色是否精准,每次烧窑只能等待天降大雨,在雨过之后再将烧好的瓷品同天空进行对比;所以它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凝聚着万千诗意,更绚丽着湖光山色。

工艺——金边细彩暗炉开

顺昌县位于南平市西南部,武夷山脉南麓,地理环境属山地丘陵区,矿藏资源丰富,其中高阳乡铁矿石、钾长石、紫金土储量众多,瓷土1000万多吨,建西镇蕴藏有高白土、高岭土1000万立方米,石英石总储量1.3亿吨,埔上镇河墩村瓷土储量10万吨,洋口镇瓷土储量估计10万吨等分布储藏,这些矿产资源便是制作陶瓷的最佳原料。

据记载,顺昌窑主要烧制青白瓷、青瓷、黑釉瓷,其创烧于北宋,盛于南宋,衰于元,至明初逐渐没落以致停烧,其工艺亦逐渐失传,仅留下一地破碎的瓷片在述说着曾经的故事。然而,传承的火种不会熄灭,陶瓷烧制的技艺也在历史的灰烬里犹如星火一般顽强。至20世纪80年代,顺昌当地一批艺人开始仿古烧制,顺昌窑陶瓷传统烧制技艺非遗传承人梁贵禄便是其中的代表。梁贵禄祖辈以制陶为生,他自幼随父学习陶艺,1981年开始梁贵禄便只身前往将乐、景德镇等地学习陶瓷烧制,学成之后他带领团队通过化学分析、物理测试等方式,经过近十年不懈努力,恢复了胎、釉的原料配方,让失传600余年的宋代顺昌窑陶瓷烧造技艺重现人间。

顺昌窑青白瓷胎体轻薄,其烧制流程也非常讲究。在选材上通常采用顺昌本地优质高岭土、石英石。而窑装烧技法大多采用覆烧法和叠烧法两种工艺,其中叠烧法为顺昌窑创烧,其产品造型自然流畅,釉色精细;而覆烧法则为传统工艺,因口沿无釉,所以多则采用金、银或铜镶嵌,这种烧造工艺优点产量高,装饰工艺有刻划花、模印、雕塑、镂空等,品种以日用瓷为主,产品大部分经闽江至福州港和泉州港销往海外。现日本、东南亚、欧洲等国家和地区出土和海捞的宋元瓷器,有很多便是顺昌窑烧制。

传承——为有源头活水来

1994年来,梁贵禄已收徒共80多人,2017年更是与顺昌中等职业学校合作创办了顺昌窑陶瓷文化艺术馆,为顺昌窑陶瓷传统烧制技艺这一古老的非物质文化源源不断地注入新鲜血液。在梁贵禄的带领下,通过青白瓷与文旅产业的融合互动,顺昌县陶瓷厂已从原来的1家,发展到18家,整个产业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火热之姿,也为乡村振兴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历届顺昌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支持保护与弘扬顺昌窑陶瓷传统烧制技艺这项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2017年11月,青白瓷创始人梁贵禄被邀请出席“首届中国世界遗产(福州)高峰论坛”会议;2017年12月,梁氏仿古陶瓷荣获大武夷旅游推荐伴手礼;2018年由顺昌县非遗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授牌成立顺昌窑陶瓷传统烧制技艺传习所,传习所成为研习探讨、文化交流的平台。2020年梁氏陶瓷被海峡两岸青年(大学生)篮球邀请赛暨福建省男子篮球全明星赛选为伴手礼品;2022年,梁氏陶瓷又被第十七届省运会顺昌赛区选为伴手礼品;顺昌窑陶瓷传统烧制技艺被列入第七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推荐名单。

执一盏茶,细品,面对精致淡雅的青白瓷杯,往往是一拿起便放不下。

如今,顺昌有着一群乡村匠人坚持延续着古老的制瓷工艺,通过不懈地努力与创新,让这项传统工艺在闽北大地上,沐浴在春风中,徜徉在春雨里,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林艳 周可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