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俗的年俗

来源:闽北日报 | 作者: | 时间:2022-02-08

民俗文化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闽北民俗文化作为其中的一部分,不仅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特色, 还体现了闽北人民思想意识和生活风貌。尤其是传统春节的年俗,更是民俗中的“重头戏”。从除夕到正月十五元宵,再到正月二十九,闽北各地舞龙、舞狮,张灯结彩,热闹非常。

本期《文旅周刊·非遗》摘选四个具有代表性的闽北非遗年俗,以飨读者,共同感受这些看似“土里土气”却经久不衰的民间艺术。

灯舞(五夫龙鱼戏)

五夫龙鱼戏原为莲鱼戏,始于五代,兴于两宋,原为乡人迎春纳福,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民俗活动。绍兴十八年(1148),19岁的朱熹喜登进士后,乡人在“莲鱼戏”的基础上,添入“鲤鱼跳龙门”的内容,鼓励后生向朱熹学习衍化而来。此后,每逢乡中士子中举和应试入贡,乡民都要舞“龙鱼戏”以示庆贺,这一千年民间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据大清乾隆五年《五夫龙鱼戏要略》记载:龙鱼戏表演过程为:第一节为连年有鱼,主要由“游鱼、采水、绕鱼、扎辫子”等情节组成。第二节为群鲤斗乌龙,主要由“乌龙现身、乌龙搅局、群鲤斗乌龙”等情节组成。第三节为鲤鱼跳龙门,主要由“鲤鱼跳龙门、大鲤变龙鲤、龙鲤战乌龙”等情节组成。第四节为登科及第贵盈门。主要道具有:高照恭灯、牙旗灯、莲花灯、鲤鱼灯、龙鱼灯、黑乌灯、水纹灯、龙门灯等。 五夫龙鲤文化遗存丰富、龙鱼戏在寄托人们美好愿望的同时,也反映在五夫的建筑构件上,现保存的兴贤书院、古民居的砖雕、斗拱、门档等建筑构件上都刻有精美砖雕的龙鱼、鲤鱼跳龙门等图案。 2011年,灯舞(五夫龙鱼戏)被列入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祥云台角戏

“祥云台角戏”源于明初年间,已有数百年历史,每年农历正月初三至元宵十五,延平区南山镇大坝村村民们为纪念“王、杨”和合二仙生财有道,举行民间大型“迎神”庙会、踩街游行,“祥云台角戏”是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 “祥云台角戏”又名“铁机”,早期是用木条树枝等制成的结构,随着制铁技术的发展,艺人们把铁条焊接成枝状,架高可达八米,接近三层楼。然后将10岁以上16岁以下男童化装成经典戏曲中各种人物,固定于车辕上巡游的一种游艺活动。它是一种流动的舞台,打破了庙里看戏的局限性,融汇了民间戏剧、音乐、舞蹈、杂技等艺术门类精华,形成独具一格的艺术特色,尤以“高、险、奇”著称,成为闽北颇有影响的节俗活动之一。 2015年,祥云台角戏被列入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名录。

黄龙灯舞

延平区王台黄氏宗祠组织的黄龙龙灯队,始成立于清同治年间,有160多年的历史,流传至今已至第六代。由于所辖王台村,又称王台黄龙龙灯队。 在延平区王台镇,每年农历正月初三起至十五都要举办隆重的“龙串农家”民俗活动。旧时,王台有上、中、下三坊,每坊都有舞龙队的民间组织,组织舞龙的训练和活动。舞龙活动最盛时期,王台龙灯发展到了十余条同时出迎,尤以红、黄、青、绿、紫五条龙灯为最,其仪式十分庄重,气氛十分热烈,连七八岁的孩童也以稻草、芭蕉扎成龙,称“稻草龙”“香线龙”,模仿大人舞龙嬉戏,故有“王台龙灯小孩稻草牵”之赞语。然而,王台龙灯于新中国成立之初至“文革”期间被当作“封资修”产物停止演出。1998年,王台仅有黄氏宗祠的黄龙龙灯恢复活动,继承龙灯出迎等一整套吉祥礼仪,并在舞龙技艺上有了很大的改进和创新,还组建了女子舞龙队和儿童舞龙队。 2012年,王台镇黄龙灯舞被列入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将石神龙会

神龙会是邵武市肖家坊镇将石村在元宵期间举行的民俗活动。元宵夜至元宵翌日,人们抬出扎制的旱龙船和当地民间信奉的三位神灵巡游,这个活动当地人称之为“神龙会”。 元宵节普遍有舞龙灯活动,但将石村传承的却是一种奇特的龙——旱龙船。旱龙船具有龙头、龙身、龙尾,但龙身呈船形,龙首船身,所以叫做“龙船”。因这“船”是不下水的,所以叫做“旱龙船”。 农历十四晚,村中青壮年男子将作为“龙骨”的毛竹“请”入吴氏宗祠,关闭大门,闲杂人员不得入内。其扎制需50至60人参加,均为男性,老中青都有, 分成扎龙身、龙头、龙尾和制作彩饰等几个组,各组同时进行,局部扎制成型后进行拼接组合。直至拂晓时分完成扎制装饰,举行开光仪式, 神铳三响,大门开启,鞭炮齐鸣,锣鼓喧天,早早守候在门外的男女村民带上三牲供品和炮、烛、香,蜂拥而入,焚香燃烛,虔诚膜拜。 元宵夜,司仪一声号令“出宫,起码”,神铳九响,锣鼓唢呐喧天,鞭炮轰鸣,腰系红布带的数十名壮汉抬出“神龙”和“大阳公” 等三位神祗出宫,由两支火把引领,在村中街巷巡游。巡游三圈完毕, 经主祭师作祈祷,神龙被送往将石溪下游焚化,意为神龙升天。三位尊王仍抬回祠内安坐,进行拜“宿夜忏”的祭祀仪式。元宵翌日下午,人们抬着三位神祗送回狮子岩的“三王殿”,三位尊神归宫,整个活动宣告结束。 2012年,将石神龙会被列入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邱游惠 整理 素材来源南平市非遗保护中心数字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