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寻根】话说擂茶(十)

来源:顺昌新闻网 | 作者: | 时间:2017-10-30

话说擂茶

—缘起— 茶,古称贾,《本草经集注》谓主好眠,兼有清热、解暑、止渴、生津等多种功效,所以成了药饮必不可少的用料。后又有人在药饮中添加一些食物,便改良成了乡土味极浓的家常食饮。

擂茶,顾名思义就是把茶和一些配料放进擂钵里,擂捣碎之冲沸水而成。中国擂茶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调饮式饮茶方法,早在公元前280年,秦大将司马错屯兵沅水之南的长茅岭一带筑城,当时民间流传的“古羹”就是擂茶的老祖宗。史籍可考,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竹简上,就有用茶、姜、米等原料制作的茶饮并成为宫廷贡品的记载,史载“马援征五溪蛮……将兵行有纪,鸡犬不惊”,“凿石室以安民,民间献擂茶以报德”。

马援是东汉光武帝建武时期著名的伏波将军,大约在公元47年~公元49年间的某个盛夏,他出征西南进击武陵源时,瘟疫流行,将士病倒数千人,自己也染上了瘟疫。不得已下令屯兵石洞,派士兵去寻医问药,请了许多郎中都摸不清症候,急得几夜没合眼。当地居民见其军纪严明,所到之处秋毫无犯,便献擂茶以治病。马援将信将疑喝了一碗,只觉一股芳香沁入心脾,嘴里立刻有了滋味,遂连喝三大碗,随之大汗淋漓,似乎淤积多日的病痛也随汗水流走。忙问:“是何神物?”有老妪回禀:“此乃神传秘方‘五味汤’。”马援谢恩后忙命三军服用,军中疫病全除,士气大振,举旗征蛮大捷。“五味汤”即“合茶、姜、芝麻、盐、茱萸,以阴阳水和饮之”,阴阳水即沸水凉至次日再对半掺和沸水而成。从此,将青草药擂烂冲服的擂茶“药饮”配方就在将士间广为流传,这些将士后来南迁成为各的客家先祖,便将擂茶习俗传播开来,成为各地客家人具有保健、治病功能的特制饮料。

—播迁— 历史上,客家人曾因战乱、饥荒或官迁等原因数次大批南迁。客家先祖们原本居住在经济、文化相对发达的中原地区,茶文化发展原已完备,至唐以来“自邹、齐、沧、棣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唐•封演《封氏闻见录》);“关西山东,闾阎村落皆吃之,累日不食犹得,不得一日无茶也。”(唐•杨华《膳夫经手录》)。客家先民在流迁过程中,艰辛劳作,容易“上火”,擂茶由于既不讲究茶的品质,又可自采自制;既不失茶道之真谛,又不受经济之困扰,擂茶风俗便在各地客家人中保持下来。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客家人南迁之地均为蛮荒之地,长年居住在深山老林,为祛瘴气、去风湿、驱风寒等“六淫”致病,经常采集清热解毒的青草药配入擂茶中,便形成具有保健防病作用的独特“擂茶”疗法,劳作之余趁热喝上一碗擂茶,不仅可驱散疲劳、生津止渴、消滞解暑,还可提神醒脑,健脾养胃,滋补长寿。

擂茶习俗播迁各地,基础原料大同小异,擂饮方法略有不同。宋代盛饮擂茶,宋人袁文《瓮牖闲评》 提到“余生汉东,最喜啜茶、闲时常过一二。北人知余啜此,则煮以相饷,其法以茶芽盏许,入少脂麻沙盆中研烂,量人多少煮之,其味极甘腴可爱……茶,古不闻食,晋以降,吴人采叶煮之,号茗粥,则知茶者,自晋盖有之矣。”湘西北客家人喝秦人擂茶,把茶叶、生姜、生米放到碾钵里擂碎(擂茶因而又名“三生汤”),然后冲上沸水饮用,有的再加点芝麻、细盐更为清香可口。马援的避瘟擂茶便是在“三生汤”基础上演变的“五味汤”,在第二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认定秦人擂茶便是最早的擂茶配方。喝秦人擂茶一要趁热,二要慢咽,只有这样才会有“九曲回肠,心旷神怡”之感。粤东南的客家擂茶,是把茶叶放进为吃擂茶而特制的牙钵擂成粉末后,加上捣碎的熟花生、芝麻后再加上一点盐和香菜,用滚烫的开水冲泡而成;闽西北的客家擂茶则是用茶叶,加上适量的芝麻、花生并辅以中草药等,置于内壁有粗密沟纹的陶制擂钵中,用茶木棒研成细末后加滚开水而成。

—传承— “美食珍馐随处有,家乡擂茶最牵情!”如今,擂茶经过不断创新发展,涌现出“净茶”、“菜茶”、“饭茶”、“米骨茶”、“烳米茶”、“米呈茶”等多样品种。劳动归来,美美地享用一碗,甘醇的清流沁人心脾。如果用来淘饭,一股馨香,格外爽口。逢有普通客到,一勺笊饭,一把炒豆,搅入茶中,便可以招待。

客家人热情好客,以擂茶待客是传统的普遍礼节,无论是婚嫁喜庆,还是好友来访,即以擂茶相待、在旁陪饮。有擂茶时还会“叫茶”,即你擂了茶来请我喝,我擂了茶来请你喝,左右邻舍相互联谊。有的地方,甚至村妇们甚至轮流作东,擂好茶请大家聚饮,尤其是逢年过节,家人邻里相聚喝擂茶、吃茶点,谈天说地、其乐融融。擂茶已然成为客家人对古老茶文化的传承和延续,不仅沟通联络感情,促进团结和谐,还激发爱国热忱,缅怀思乡情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