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日前,省委改革办发布全省持续深化拓展“三争”行动典型案例,顺昌县健全新增耕地后期管护机制典型经验做法成功入选。
顺昌县双溪街道新增耕地 “我们通过土壤改良、施绿肥等科学管理和专家的指导,今年这9亩地亩产比去年多了100多斤!”日前,顺昌县大历国有林场场长林建东说。 林建东说的9亩田位于大历镇大历村黄坑垅,是大历镇的部分新增耕地,原先是一片滩涂,从去年开始,大历国有林场负责了这片新增耕地的管护工作,让这片田成了“丰收田”。 作为闽北典型的山区县,顺昌县新增耕地多分布在丘陵坡地,存在地块分散、土壤肥力不均等难题。近年来,该县创新推出“统一管、专业管、长效管”三“管”齐下的管护新模式,通过组织引领、技术赋能、多方联动,用系统思维破解山区耕地管护痛点,让新增耕地“守得住、管得好、能增效”,为保障粮食安全、推动乡村振兴筑牢土地根基。截至目前,顺昌有效管护新增耕地面积达6815.72亩,年新增粮食和农作物约240万公斤,努力实现从“短期数量平衡”向“长期质量提升”的转变,形成“地力持续改良-生态系统稳定-经济效益显现”的正向循环。 今年6月,福建省自然资源厅办公室印发《关于学习推广顺昌县新增耕地后期管护典型经验做法的通知》,肯定了顺昌县探索实施“国有林场+专业管护”新增耕地后期管护新机制及取得的成效,认为该模式为落实“藏粮于地”战略提供了可复制、可持续的山区样板。 统一管护强统筹 山区耕地“一盘棋” “在日常巡山时,我们就顺便查看下辖区内新增耕地的耕种情况,有情况及时反馈。”埔上镇国有林场巡林员肖淞说。去年开始,查看辖区新增耕地情况,成了他日常工作的一部分。
工作人员开展日常管护巡查 针对新增耕地位置偏远、田块分散、不易耕种的实际,2024年以来,顺昌县立足县国有林场在经营、人员、种植等方面全域覆盖优势,委托其统一对新增耕地进行后期管护。 “新增耕地大部分都在基层林场所在乡镇范围,林场工作人员进行管护更加方便。”顺昌县国有林场场长詹旋常说。 国有林场负责种植管护,是顺昌县新增耕地统一管护体系中的重要一环。为进一步提升新增耕地的后期管护效能,顺昌县打破部门壁垒,整合财政、自然资源、农业农村、林业等多部门及乡镇(街道)力量,组建由县长挂帅的补充耕地项目后期管护领导小组,明确自然资源部门移交监督、农业农村部门指导种植、财政部门保障资金、国有林场种植管护、生态水利部门配合的责任分工,实现“攥指成拳”的统筹推进,让分散的耕地资源形成管护合力。 “过去由镇村各自负责辖区内新增耕地的后期管护,常出现撂荒的情况。自委托县国有林场统一管护后,责任‘白纸黑字’写清楚,确保每年种植一季粮食作物,再也没出现过新增耕地撂荒的情况。”顺昌县自然资源局局务会成员、土地规划利用高级工程师张铭海说。国企运作是统一管护的关键纽带。由国企水之城公司牵头,链接乡镇(街道)新增耕地主体与县国有林场管护实施单位,三方签订管护合同,清晰界定资金拨付、日常监管、具体实施的权责边界及考核奖惩标准,实现管护环节“无缝对接”。 专业赋能提质效 科技支撑“添底气” “大历村黄坑垅的9亩田在专业的指导下实行‘水稻+紫云英’轮作模式,以绿肥改良土壤,为今年增产打下基础。”林建东说。 有效管护的前提,在于摸清家底,因地制宜制定方案。 针对县域内新增耕地“地块小、分布散、条件异”的特点,该县组织国有林场技术员、农业农村局专家对新增耕地逐一摸底,制定《顺昌县新增耕地后期管护实施方案》。水田采取“水稻+紫云英”轮作模式,旱地则以“农作物+油菜籽”模式,让新增耕地再次焕发新的生机。 耕地后期管护,人是关键。顺昌县国有林场构建了“林场总调度-分产包片区-劳务队管地块”的三级管护网格,8个基层场共24支劳务作业队伍,会同当地村民一起组成了一支超1200人的团队,有效提高新增耕地的种植产量和质量。
顺昌县国有林场开展水稻栽培技术培训 专业的团队还为新增耕地管护插上了“科技翅膀”。国有林场精准链接福建农林大学、省农科院等专家团队,为新增耕地提供农业种植、土壤改良、病虫害防治等个性化技术指导。还充分发挥经营管理优势,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整合新增耕地农作物生长状况、气象变化、市场需求等各类信息,为种植计划调整、管护措施优化提供科学依据。 在监管环节,构建“无人机+卫片+人工”协同监管体系,建立详细的管护及巡查台账,通过土地卫片开展影像监督并不定期现场巡查,同时购买第三方服务,在耕种关键季节用无人机对验收入库的新增耕地进行逐块航拍核查,确保耕地不抛荒、不挪用。 长效保障稳预期 多方联动“促增收” “目前,我们已经为暴雨洪涝灾害损坏的新增耕地累计兑现理赔金额超24万元。”人保财险顺昌支公司负责人表示。 针对山区新增耕地易受自然灾害、野生动物侵害的问题,顺昌县在全省率先与人保财险合作,建立自然灾害损毁风险补偿机制,为项目新增耕地投保151.03万元,单亩最高赔付额达5000元。 为拓宽保障渠道,实现新增耕地“长效管”。顺昌县设立2000万元耕地综合基金,实行银行专户管理,每年将60余万元基金收益投入耕地管护、修复及耕作补贴,确保耕地受损后有资金修复,粮食生产有持续补助。同时,县财政将前3年的新增耕地后期管护资金,按照1600元/亩·年的标准纳入年度支出预算,另设人员保险、紫云英种子等专项补贴,3年将累计投入超3000万元。后期筛选耕作条件成熟地块可产生租金,实现部分新增耕地“自我造血”管护。 顺昌县委常委、副县长李军表示,在利益联结方面,顺昌县创新组建“林场+村集体+农户”联合管护团队,吸纳当地450余名村民参与新增耕地日常维护。这种模式不仅强化了管护队伍力量,更推动新增耕地经营向有组织的企业化转变,让村民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为耕地管护注入持久动力。
顺昌县大历镇新增耕地 如今,顺昌县的新增耕地实现了“管护有体系、技术有支撑、保障有力度”,耕地质量持续提升,粮食产能稳步增长,既守住了耕地红线,又带动了村民增收,为山区新增耕地后期管护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顺昌样板”。(池亮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