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在闽北顺昌,层叠的翠竹林间,一位“90 后”女子用十年光阴,将一根根普通翠竹,打造成畅销全国、远销欧美的环保精品,更带领乡邻闯出一条绿色共富路,她就是福建省顺昌宇轩竹木制品有限公司总经理、顺昌县元坑镇日日兴竹制品厂总经理 —— 廖凯莉。作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她不仅是顺昌县“三八”红旗手、南平市“新农人”二等奖的获得者,更是乡亲们口中“敢闯敢干的竹业花木兰”,用她的柔肩扛起了乡村振兴的时代使命。
从都市白领到“竹业女匠” 山海之间,她选择扎根故土
2015年之前,廖凯莉还是厦门一家高尔夫球会的经理,拿着稳定高薪,过着许多人羡慕的都市生活。但每当想起家乡顺昌漫山遍野的竹林,想起传统竹加工“守着好资源却赚不到好价钱”的困境,她心中便涌起一股力量 ——“家乡的竹资源是宝,我要用新理念让竹子‘长’出黄金!” 带着对故土的眷恋和对竹产业前景的笃定,廖凯莉毅然辞去都市工作,回到元坑镇创办了日日兴竹制品厂。创业初期,她几乎把所有时间都扑在了厂里。白天扎在车间,跟着老工匠学切割、打磨,一遍遍钻研竹制品工艺;夜晚则利用休息时间自学管理和金融知识,从成本核算到市场调研,一点一点打磨和发展。就这样,廖凯莉凭着一股不服输的韧劲,把一个家庭小作坊,逐步搭建成拥有多条自主生产线且日渐趋于完善的企业。 2021年,廖凯莉再次迈出关键一步,在稳固企业的同时收购千亩竹山,充分整合资源,成立顺昌宇轩竹木制品有限公司。她果断引进自动化生产设备,跳出传统竹制品的局限,研发开拓竹制品新兴领域。廖凯莉深知,家乡的竹子,一定会走出大山,走向全国。 以匠心破行业难题 技术革新,让翠竹变身 “黄金产品”
“竹材易开裂、防霉难,这是行业公认的痛点,不解决这些问题,产品就没竞争力!”创业路上,廖凯莉始终把技术革新当作企业的“生命线”。为了突破技术瓶颈,她带领团队反复试验:改良竹材烘干工艺,让竹材含水率更稳定;研发环保涂层配方,提升产品耐腐蚀性。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无数次调试,廖凯莉团队生产的竹制品耐久性大幅提升40%,凭借过硬品质,赢得了国内外客户的认可。2023年,企业获评顺昌县“十佳三乡人”称号。 如今,廖凯莉带领的企业已形成“竹材采购-精深加工-国内外销售”的全产业链,年销售额从最初的几十万元跃升至数千万元。更让人欣喜的是,企业发展的同时,也直接带动当地100余名村民就业,不少村民的月均收入比之前增长近千元。走进智能化生产车间,机器隆隆作响,一根根翠竹在流水线上蜕变成精致的餐具、家具,这声音,正是竹乡迈向共富的“幸福协奏曲”。 多元履职显担当 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远
“企业发展了,不能忘了家乡和乡亲。”这是廖凯莉常挂在嘴边的话。作为县人大代表、青联委员,她始终把回馈乡土放在心上。重阳节,她带着慰问品走访村里的孤寡老人;建军节,她积极参与拥军优属活动;2025年,她主动受聘为元坑镇矛盾纠纷调解员,用耐心和温情化解邻里间的小矛盾,成为村民眼中的“贴心人”。 2024年,廖凯莉又多了一个身份 —— 顺昌法院人民陪审员。为了当好“司法公正的守护者”,她利用业余时间学习法律知识,每次参与案件审理都格外严谨,认真倾听当事人诉求,提出自己的意见建议。同年,廖凯莉还当选为顺昌县女企协会理事,这让她有了更大的平台助力乡村女性发展。她频繁奔走于各村庄,手把手教妇女们做竹编、开网店,把“指尖技艺”变成“指尖经济”,帮助不少农村妇女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在推动竹产业发展上,廖凯莉更是不遗余力。她多次在县人代会上建言,建议政府牵头构建竹产业联盟,整合全县竹资源、打响顺昌竹品牌。“竹产业是绿色的‘金山银山’,只要我们抱团发展,一定能让顺昌竹制品在全国、全世界更有话语权!”她的话语里,满是对家乡产业的信心。
站在自家企业的智能化车间前,廖凯莉轻轻抚过光滑的竹材表面,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她身上,眼中映着远处竹海的粼粼波光:“我最大的心愿,就是让更多人看到,中国的竹子能变成环保时尚的精品,更能让乡亲们的日子像竹子一样,一节比一节高!” 从都市归乡的“追梦人”,到竹产业的“领军人”,再到乡村振兴的“实干家”,廖凯莉用十年奋斗,在闽北竹海中书写了属于新时代女性的精彩篇章,而她的故事,也正激励着更多青年回到乡村、建设乡村,让青春之花在田野间绚丽绽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