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东南网11月18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庄紫怡 通讯员 王翠萍) 连日来,明溪县沙溪乡梓口坊村裕登农业粮食烘干厂内机器轰鸣,满载湿谷的货车有序驶入,金黄的稻谷通过自动化设备进入烘干流水线。“家门口就有智能化烘干厂,一两天就能完成烘干,再也不用‘看天晒粮’了。”沙溪乡制种大户蒋承泉说。 这座9月底投产的智能化烘干中心,依托全程无人化作业技术,有效破解传统晒粮受天气制约,人工成本高、损耗率高等难题,不仅为农户提供便捷高效的烘干服务,更通过精准控湿实现粮食减损增效。 晒粮难、储存难,一直是制约当地农户扩大粮食种植规模的重要因素。“过去露天晒粮靠天气,遇着阴雨天只能花高价找外地的大烘干点,别提有多麻烦了。”2009年从建宁县来到沙溪乡种粮的张美堂和林金玲夫妻俩,对晒粮难深有体会。 2020年筹建烘干厂时,夫妻俩也曾因为害怕投资难以回本而犹豫,这时,是当地的政策支持让他们吃下定心丸。“购买烘干机最高可享30%补贴,还能申请低息贷款。”林金玲告诉记者,当时,沙溪乡主动协调场地,帮着解决土地审批难题,他们才打消顾虑,下决心建智能化烘干厂。 “厂区总投资超300万元,占地约3000平方米。”据林金玲介绍,厂区引进智能静态谷物平床烘干机、粮食烘干中心智慧管理系统等,每日可烘干湿谷100吨,还配套打造1100亩水稻制种及种植基地,实现“种植—收割—烘干”无缝衔接。“系统会根据稻谷初始湿度自动匹配最佳方案,比如对含水量20%以下的湿谷,会自动设定45~50℃的烘干温度和20~30小时的烘干时长,既保证烘干效率,又不损伤稻谷品质。目前烘干厂的全自动生产线马力全开,高峰期可通过10台设备串联作业,大幅提升处理效率。” 针对不同品种稻谷特性,烘干厂提供“量身定制”方案——食用稻侧重口感,制种稻需保活性,依托多样化设备与智能系统,每批稻谷均能按需求处理,确保达标储存、优质销售。部分制种稻谷有特殊需求时,智能静态谷物平床烘干机通过液压油缸灵活调节高度与角度,实现自动出粮且不损伤种子,连续传输的设计让稻谷受热均匀,进一步提升烘干质量。 科技赋能不止于烘干环节。仓储区内,3个粮仓始终保持干燥,地板专门作了干燥化处理,能有效抑制虫害和霉菌生长。技术创新还体现在“绿色节能”上:不同于传统燃油烘干设备,烘干区采用空气源热泵式烘干系统,通过布袋除尘、脉冲除杂装置过滤热风粉尘后,将余热回收再利用,大幅降低能耗。 “比传统燃油系统能耗节省近30%。”林金玲算了一笔账——按年烘干2万吨粮食计算,仅能耗成本就能节约8万元以上。 从种植到储存,厂区的近40台农业机械涵盖卧式烘干机、履带旋耕机、高速插秧机、植保无人机等,构建起“机耕—机播—机收—烘干”闭环链条。 如今,从湿稻谷入料环节起,工厂便开启无人化处理——清理筛自动去除碎秸秆、泥土等杂质,提升机将稻谷传送至静态谷物平床烘干机,高温热风精准蒸发水分,叉车、挂车能直接开到烘干房门口接干谷,省去二次搬运。除最后的精选部分需人工参与外,其余全程实现一键智能化处理。 近年来,明溪县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升级,通过政策扶持、资金补贴等方式,鼓励农业企业、合作社建设规模化、智能化粮食烘干仓储设施。截至目前,全县已建成粮食烘干中心4个,基本实现粮食主产区烘干服务全覆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