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昌要闻| 媒体看顺昌| 视频新闻| 顺昌时空| 福建新闻| 国际国内| 理论学习| 大美顺昌| 辟谣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顺昌>福建新闻>
    “吨粮田”梦想照进希望的田野
    2025-11-14 09:26:44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王俊杰  

    东南网11月14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张辉 通讯员 袁野 邱春静)11日,浦城县石陂镇案山下村再生稻全程机械化栽培千亩示范片,种粮大户陈兆武忙着调配农机,抢收最后一批再生稻。

    国庆前,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华安领衔的专家组,在这里实地测产。结果显示,再生季平均亩产616.2公斤,加上此前头季平均亩产801.4公斤,两季亩产达1417.6公斤,再度刷新高产纪录。2021年以来,该示范片连年亩产超“吨粮”。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力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陈兆武把全会涉农内容一一摘抄在小本子上。他说,在浦城,“吨粮田”早已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福建,正不断探寻粮食增产新解法,展现端牢饭碗的福建担当。

    “一分田”上的粮食增产新解法

    从卖米转到种稻,陈兆武已走过10个年头。2015年,长期从事浦城大米加工销售的他,发起成立陈氏泰优水稻专业合作社,开始流转土地规模化种植水稻。当时,原省农业厅正在浦城开展再生稻全程机械化栽培试验示范。陈兆武这才知道,原来水稻还可以“一种两收”。

    再生稻,顾名思义,是在头季稻收获后,采取特定的栽培措施,使休眠芽再次分蘖成穗结实,再收获一季的种植模式。比起单季稻,多了一季产量;和双季稻比,省种、省工、省肥、省药,节本增效效应显著。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质量效益。”省种植业推广总站副站长傅志伟说,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福建山多地少,人均耕地面积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因此,粮食增产关键在于如何大面积提升单产水平,再生稻就是重要抓手之一。

    其实,再生稻源自老祖宗的智慧。在农耕时代,由于再生季产量较低,农民仅仅将其作为灾后补歉的一种措施,有就收、无就丢。20世纪80年代,随着强再生力水稻品种的问世,加上配套高产栽培技术的完善,全国再生稻迎来了大发展。这期间,福建再生稻产业具有极高的显示度。作为当时的代表产区,尤溪县曾在1991年至2010年间,7次创造再生季产量世界纪录。

    步入农业机械化时代,再生稻发展却出现了“滑铁卢”。

    “过去,再生稻栽培特别是头季稻收割高度依赖人工。”浦城县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郑莉说,随着农村劳动力成本高企,传统生产模式已不合时宜。不过,再生稻机械化收割的难度远高于普通水稻,因为收割机作业转弯时,容易反复碾压稻桩,损伤腋芽,导致再生季产量不高。10多年前,浦城刚刚试水再生稻头季机械化收割时,再生季产量相比人工收割减少了30%~40%,亩产不到250公斤。

    人工收割产量高,但费工费力,增产不增收;机械收割效率高,但以牺牲再生季的产量为代价。面对两难局面,福建决定从降低机收碾压损失率为突破口,寻求再生稻产业的“再生”之道。

    “四良”融合促大面积单产提升

    农忙间隙,陈兆武带着记者进入他运营的石陂镇农事综合服务中心。

    “与普通收割机不同,这些再生稻专用收割机内有乾坤,有的利用差速转向原理,减少转弯半径,有的在缩小履带宽度的同时,扩大收割幅度。”陈兆武说,它们指向共同的目标:在收割时尽可能减少对稻桩的碾压。(下转第二版)(上接第一版)

    这正是福建再生稻产业“再生”的法宝之一。

    筛选出一批低位芽再生力强、耐碾压、适合机械化收割的专用品种;针对再生稻腋芽萌发特性,应用多款能够显著减少碾压损失的水稻收割机;头季稻收割前烤田,保持土壤软硬适中,农机作业时不下陷;收割机严格按照“回”字形路线行进,减少不必要的转弯和掉头……为破解再生稻头季机收难题,原省农业厅2010年便开始在浦城开展再生稻全程机械化试验示范,逐渐摸索出一套“组合拳”。

    得益于此,再生稻头季机收碾压损失率逐步降低,再生季产量逐步接近手工收获时代。农民因此信心倍增,推动全省种植面积稳步提升。2021年,陈兆武开始将重心转向再生稻,在石陂镇成片流转耕地,种植了1600亩,今年规模已扩大至3000多亩。作为全省再生稻最大的产区,浦城全县种植面积达10万亩。

    “吨粮田”的梦想重新照进了现实,福建正朝着超“吨粮”甚至“吨半粮”的更远大梦想进发。

    陈兆武现场演示了一套最新的水稻精准条播流水线。与撒播不同,这套设备通过分条播种水稻种子,实现精准对位、精确控量,可节省用种量10%~30%。更重要的是,每一粒种子都拥有充足的生长空间,个个身强体壮,为后续增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育壮秧,仅仅是再生稻创高产的其中一个环节。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推进高端智能、丘陵山区适用农机装备研发应用,促进良田良种良机良法集成增效。”省种植业技术推广总站高级农艺师林武说,福建正以良田良种良机良法融合为抓手,全环节全流程推进再生稻大面积单产提升。

    在良田建设上,重点将再生稻生产农田改造为集中连片、适宜机收的高标准农田,亩均财政投入由1600元提高到3000元;在良种选育上,先后筛选培育出“甬优1540”“明1优臻占”“浦乡优一号”等20多个高产优质、适宜头季机收的品种;在良机应用上,机收碾压损失率已降低至15%以下;在良法推广上,以壮秧增密夯基础,促根促芽护全程,增穗大穗提单产。

    全链条探寻创新“稻”路

    从“附属品”到“吨粮田”,从头季稻机收破题到全程机械化栽培……全链协同,系统作战,从历史走来的福建再生稻产业不断迎来新的高光时刻,为全国粮食增产提供了思路与方案。

    10月25日,来自全国10个省份的农业工作者齐聚“福建粮仓”浦城,召开全国再生稻生产现场会,共同探讨如何让“吨粮田”的梦想照进希望的田野。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福建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研究员姜照伟说,福建凭借独特生态条件与持续科技攻关,多年来一直坚持开展再生稻研究与示范工作,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目前,福建再生稻产量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并实现全程机械化生产,相关技术成果在我国南方多个省份推广应用,带动全国再生稻产业持续发展。

    这几天,陈兆武一边忙着抢收再生稻,一边忙着油菜播种育秧。这正是福建最新探索的“稻—再—油”周年高产高效模式。

    “我们坚持稳粮、扩油两手抓,在再生稻生产的基础上,利用冬闲田种植油菜。”林武说,该模式的难点在于两种作物茬口搭配难度大,油菜从播种到收获至少需要6个月,与水稻生育期有所重合。为此,福建筛选短生育期油菜品种,以育苗移栽替代传统直播模式,大幅缩短油菜在田时间;在水稻种植环节,利用水稻工厂化育秧点,培育壮秧,适当延迟水稻插秧时间,以此实现四季无闲田,粮油茬口无缝衔接。

    作为最早一批“吃螃蟹者”,陈兆武算了一笔账:发展“稻—再—油”模式,在再生稻亩产超“吨粮”的同时,油菜亩产也能达到100公斤,较单季稻种植每亩增收900元以上。

    面向未来,再生稻产业高质量发展,还需要全要素全链条创新。全国再生稻生产现场会指出,要优选品种,加强耐高温、品质优、再生力强的品种筛选推广;配套农机,加强专用机具研发推广;集成技术,加强头季稻高产栽培、科学施用促芽肥、合理留茬机收等关键措施落实落地,推动再生稻生产稳定发展。

    学习手记

    端牢中国饭碗的福建担当

    福建日报记者 张辉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为国之大者,粮食安全是其中的“压舱石”。

    去年,全国粮食总产量首次站上1.4万亿斤新台阶,福建则交出了粮食面积增加、总产“五连增”、单产“九连增”的优异成绩。但粮食安全这根弦,绝不能因为粮食连年丰收而有所松懈。 从供给端来看,粮食生产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从需求端来看,经济增长、生活水平提高必将带来粮食需求持续刚性上涨。因此,端牢端稳饭碗,仍然要在提高粮食综合生产力上下功夫。

    解决吃饭问题,无论主产区还是主销区,必须责任一起扛、饭碗一起端。福建“八山一水一分田”,人均耕地面积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是全国第三大粮食主销区。面对这样的省情农情,福建一直探索如何突破资源条件的制约,不断突破粮食亩产“天花板”。

    政策护航托举信心,科技创新激发潜力,多元参与汇聚合力……经过多年发展,福建再生稻产业已成为全省农业的一张名片,不仅让“吨粮田”的梦想照进现实,也为全国粮食安全输出了特色解决方案。近年来,我省坚持稳面积、增单产两手发力,通过一系列创新“组合拳”,不断夯实粮食安全基础,持续刷新粮食产量纪录,印证粮食小省也可以有大作为,展现端牢中国饭碗的福建担当。


    更多》顺昌新闻
    人民日报头版点赞!福建谱写绿色低碳发展新篇章
    • 人民日报头版点赞!福建谱写绿色低碳发展新篇章
    • 第一观察|申遗成功,总书记阐明深意、提出要求
    • 习近平会见俄罗斯总统普京
    • 习近平将出席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70周年纪念大会
    更多》福建新闻
    中国气排球公开赛首次在福建省举办
    • 中国气排球公开赛首次在福建省举办
    • 长乐纺织:蓄足动能再出发
    • 提升城乡建设品质 福州7个项目明年打造省级样板
    • 厦门国际博览中心举行开馆仪式
    更多》国际国内
    风暴“皮亚”袭击英国
    • 风暴“皮亚”袭击英国
    • 厂通路潮白河大桥工程进展顺利
    • 奥地利医生科格勒:中医在奥渐受欢迎
    • 汕汕高铁开通在即
    •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法律顾问
    •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24034344号-1)
    • 顺昌县委宣传部主办 顺昌县融媒体中心承办 地址:顺昌县城中路50号
    • 邮政编码:353200 联系电话0599-8301185
    • 新顺昌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9-7837260 举报邮箱:scxrmtzx2020@163.com
    •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5120200009
    • 新顺昌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
    闽公网安备3507210201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