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泛海拾遗——岚下分县衙门轶事(二) (谢金盛)
(接上文) 二、衙门轶事 岚下分县衙门自清初康熙年间开始设置,至民国末年彻底废弃,存续历史约二百五十余年。由于战争兵火与乡村建设,昔时建筑已荡然无存,加之村中耆老陆续逝去,旧时分县衙门的旧事、轶事及历史小人物更鲜为人知。本篇收集数则小故事,录之于下,以飨读者。 (一)春节祭神县丞献辞 岚下分县衙门自设立以来,每年正月初一,依旧皇历所定开大门时辰,遵照民间习俗点香、燃烛、鸣炮,开启大门。每任县丞、师爷皆早起,沐浴梳洗、早膳之后,衣冠整齐,率领衙门全体吏卒及一切杂役人员,并邀请乡村绅士、居家贡士、告老还乡的员外郎、文林郎、登仕郎等读书君子一同至衙神庙,拜祭衙神菩萨。县丞、师爷与年高德劭的乡村耆老一一拱手拜年,互祝新岁,互道吉祥,敬茶品茗。 县丞、师爷礼佛完毕,由师爷主持,县丞宣读祭辞,辞曰:“告维大清光绪□□年,天运□□岁,值此下元甲子,新春佳节,建宁府瓯宁县岚下分县八品登仕郎、钦加授五级纪录县丞□□□,祭拜于衙神菩萨座前……”以下多为祈求新的一年禾苗茂盛、人口平安、六畜兴旺、五谷丰登、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等贺岁祝福之词。祭神完毕,衙吏与乡绅互相拜年,拱手贺岁,互道珍重,端茶送客。 每任县丞、每年献辞,大同小异,基本类同。唯康熙年间县丞邓其文的新年献辞较为特别,与众不同,在村中广为传颂。从文章体例看,似为一首八句律诗,对仗、平仄、押韵工整: 新春献辞 新正清晨一炷香,谢天谢地谢三光。 祈求处处禾苗熟,但愿人人寿命长。 国有良相安社稷,家无逆子恼爹娘。 天下太平干戈息,卑职虽贫亦无妨。 (二)绥靖治安老爹巡街 旧时,为绥靖地方治安,岚下分县衙门规定农历每月初一、十五两日下午末时(13至15点),由衙门老爹巡游大街。时辰一到,衙门老爹头戴红顶,身穿八品练雀朝服,脚穿官靴,走至衙门大门口,以衣袖拍打左右双脚鞋鼻,以示拂去尘土,随后双腿立正,重整衣冠,方抬八字脚大摇大摆坐进四人抬的蓝顶衙轿。 巡街仪仗队最前为衙役鸣锣开道,举着“肃静”“迴避”衙牌的衙役紧随其后。举万民伞的衙役跟随衙轿而行,因老爹行至桥东八字门下圣旨牌门前须下轿拜圣旨,此时衙役需为老爹撑万民伞伺候。 衙门老爹巡街路线依桥东、桥西两村规定的迎神主街道而行,队伍徐徐绕村一圈,返回衙门。 据村中老人回忆,衙门老爹巡街后的七八天内,村中社会治安确有短暂改善:偷鸡摸狗的小偷匿迹,鸦片馆中抽大烟者减少,青年人嬉笑吵闹声转轻,甚至村妇责骂孩子之声也听不见了。村中叉路亭闲坐之人,亦不再议论谁家丢鸡失具之事,颇有“日不拾遗,夜不闭户”之良俗风气。 然而,好景不长,如此安静日子不过数天,地痞流氓、小盗毛贼便卷土重来。可见,分县衙门老爹巡街游行,也不过是稍吓小毛贼而已,终难根本解决农村社会治安问题。 (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