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泛海拾遗——神奇顺昌黄土地(上) (谢元清)
一 朋友,你若去顺昌,我该怎样用最简单扼要的语言,向你介绍它最具特色的地方呢? 顺昌地处福建省北部富屯溪与金溪交汇处,属典型的丘陵地貌,那里的山不会太高太大,没有我所见过的像云南、贵州甚至福建东部山区那样,村庄“长”在半山腰,村前峡谷深不见底,村后群峰耸入云端的雄伟大山;也没有像青藏高原那样,山头白雪皑皑,飞机可以在峡谷中穿行的巍峨高山。顺昌的山都比较秀气,山谷间多有冲积小平原,村庄依山傍水,绿阴丛中,极像《桃花源记》中描述的: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顺昌离东部沿海直线距离仅约160公里,与贵阳、攀枝花等同纬度——中国约90%的国土在这条纬度线以北,因此它属南方。地理位置优越,造就了这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既可享受南国温润,也能偶见北国飞雪。它是闺守深山却凝视大海的地方,既有山区特质,又带海洋气息,文化多元——不过,这并非顺昌独有,很多地方也如此。 若论风景,顺昌有郭岩山、宝山、合掌岩、华阳山等秀美之地,可祖国大好河山何其多,顺昌之山也难逃“竹深林茂,溪清水冽”“一座山,一片庙”的格局,不算独特。人文方面,顺昌出过廖刚、廖德明、余良弼、李默、饶元等历代贤达,固然是“钟灵毓秀,人杰地灵”,但中华五千年,才俊辈出,哪方水土无英才?似乎也说不上多特别。至于竹木茶果等物产,虽繁盛却非唯一;灌蛋、锅巴、光饼等小吃虽远近闻名,却易被“复制”“搬走”,也难称独一无二。凡此种种,构成的是顺昌之美,而非顺昌之特。 二 那么,顺昌之特到底在哪?或许会让你有些意外——它就是再普通不过的黄泥土,那漫山遍野、无处不在的黄泥。 黄泥土学名红壤,顺昌当地人称之为“黄泥”,分两种:“大甲黄泥”颜色偏深、偏红;“小甲黄泥”颜色偏浅、偏黄。闽北话中“大甲”“小甲”意为亚属之分。无疑,大甲黄泥更粘、更肥,质地优于小甲。 细细想来,黄泥确有神奇之处:农人垒灶,取黄泥加盐水和匀,不添任何辅料,灶台经年不崩不散;黄泥烧制的砖瓦,数百年风雨依旧完好;黄泥地窖储存地瓜、山芋,一冬不烂;黄泥浆浸苗木根须,可大大提高成活率;黄泥水泡种子,壮苗率也显著提升。农村老妇代代相传的腌菜方法:青菜晒半干,撒盐加酒糟揉搓,塞入竹筒,再用黄泥糊密封筒口,经年不坏。 无独有偶,小时候见过的泥蜂,也用泥巴在板壁梁架上筑巢,形如药囊,塞入豆青虫、蚂蚱等小虫,产卵后封以黄泥。卵孵化成幼虫,靠贮存的昆虫成长,最终破囊而出,完成生命延续。蛀木蜂也类似:在梁上蛀洞为巢,同样用黄泥封口。它们筑巢清一色选用黄泥,而非房前屋后更易获取的黑泥,这大概不是偶然。黄泥带酸性,物理特性优于黑泥,难道它还能杀毒保鲜,使巢中食物不腐不败? 其实黄泥的神奇远不止这些,只因太常见,人们反而司空见惯,未加留意。 说到这儿,你或许不以为然:黄泥土到处都有,怎能算顺昌特色? 的确,黄泥土并非顺昌独有。但顺昌的黄泥土发育最充分、最成熟、最纯净,堪称黄泥中的极品。尤其是“大甲黄泥”,分布广、土层厚、土质松软,为别处所罕见。有些顺昌黄泥纯到不含一粒石砾,雨水冲刷后能流出油亮膏状的“黄泥油”——这正是顺昌黄泥无可比拟的奇特之处。 顺昌黄土地的奇特,更在于它的肥沃。它非常适宜竹木生长,曾有专家感慨:在这片沃土上,插一根扁担都能长出毛竹来。拥有这样一片广袤而神奇的黄土地,就不能不说是顺昌独一无二的特色了。 (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