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0月19日,第三届闽台大圣文化交流暨大圣文化与海上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在福州召开。与会专家学者“以文化为舟,以学术为帆”,在会上共探海丝交流新路径。
本次研讨会突破以往西游文学研究侧重文本源流的传统路径,将视野延伸至民间社会场域。除主旨发言、分组研讨和实地调研等学术交流环节外,现场还设置了大圣文化图片展、文创展与文献展,实现学术研讨与文化展示的有机结合。展览特别设立顺昌展区,集中展示顺昌宝山双圣墓考古资料、大圣信俗非遗实物以及“宝山大圣”品牌文创产品,直观呈现大圣文化的历史脉络与当代转化成果,吸引与会嘉宾驻足交流,获得一致好评。
在各分会场,来自两岸高校及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围绕“闽台大圣文化海外传承”“海丝沿线大圣信仰传播”“大圣文化文旅融合实践”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入讨论。从闽江流域的大圣信俗考证,到台湾地区大圣信仰的形成与发展;从泰国佛牌中的孙悟空形象研究,到新加坡大圣文化传播路径探析,与会学者的研究视野覆盖两岸及东南亚、日本等海丝沿线区域,彰显出大圣文化跨地域、跨文化的强大生命力。 台湾华梵大学教授萧百兴在题为“山海交泰:顺昌大圣文化的地志展现与县域旅游实践刍议”的报告中指出:“只有真实的故事才能真正打动人。研讨会的价值在于挖掘这些故事的深度与准确度,为文旅经济发展奠定基础。”他结合顺昌大圣文化的地志特征与县域旅游实践案例,强调学术讨论有助于厘清文化内涵,推动大圣文化从地方叙事走向更广阔的传播空间,为后续文化传播与产业转化提供支撑。 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副院长黄建兴教授认为,本届研讨会“视野更广阔、研究更务实”。“我们不仅关注顺昌及福建周边的大圣文化,更深入探讨其通过移民向东南亚的传播路径,同时注重应用研究,探索大圣文化如何与文旅融合,讲好中国故事。”大圣文化已成为连接两岸情感、沟通海外华侨华人的重要纽带。研讨会通过学术交流深化两岸共鸣,促进文明互鉴,为两岸融合发展与海丝文化交流搭建了坚实平台。 近年来,顺昌县围绕“保护遗产、活化传承”理念,构建全方位发展体系。在文化保护与历史挖掘方面,当地不仅挖掘修缮遗址遗存,还系统收集整理民间文献与口述史料,累计完成50余篇研究论文,出版《宝山大圣文化丛书》,提炼形成大圣文化“自由灵动、打破束缚,不畏艰险、自信勇敢”的精神内核,大圣文化成功入选国家乡村振兴局首批全国“一县一品”特色文化艺术典型案例。在品牌IP打造上,完成“宝山大圣”商标全品类注册,设计卡通吉祥物“圣宝”并获知识产权专利,开发大圣酒、茶、菌菇、预制菜等43个品系产品,联合出品微短剧《跟着大圣去旅行》,通过融媒体矩阵扩大文化影响力。在文旅融合方面,推出“跟着大圣游祖地”精品线路,串联宝山风景区、合掌岩石刻文化园等核心景点,建设大干镇宝山驿综合服务区;成立行者大圣公司开发特色研学课程,累计接待中小学生13000余名,并通过举办“大圣杯”数独挑战赛等,探索拓展“赛事+研学”活动,单次吸引超千人次参与文旅消费。在对台交流方面,顺昌已接待台湾朝圣团150余批6500多人次,借助文化研讨、体育赛事等活动持续拓宽两岸民间交流渠道。 本次研讨会不仅丰富了大圣文化的学术研究成果,更以“学术+展示”的形式立体呈现文化魅力,为两岸及海丝沿线地区搭建起文化交流与合作的新平台。未来,随着大圣文化研究的持续深入与实践创新,这一蕴含民间文化基因的精神符号,将在深化两岸融合、推动文明互鉴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朱城铖 林伯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