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明炜,男,1992年2月出生,汉族,中共党员。2015年毕业于三明学院土木工程专业。2016年,他作为一名“归乡人”,辞职返乡创办了福建省沐石传统建筑设计有限公司,主营业务包括仿古建筑设计及施工、文物修缮设计及施工、传统村落改造与提升、木拱廊桥研学及文创产品开发等。他建设了闽北木拱廊桥营造技艺传习工坊,引导并团结匠师队伍70余人,培养古建筑设计及施工人才20余名。 寻道乡梓·一次人生的重要抉择 “从一座庙到另一座庙、从一栋古建筑到另一栋古建筑,在我很小的时候,就跟随父亲四处奔走,穿梭于一栋又一栋古建筑之间。”徐明炜说。出身木工世家的他,锤子、锯子便是他的童年玩具。正是这样的耳濡目染,让他对古建筑情有独钟。高考结束后,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三明学院土木工程专业,希望通过专业学习,在自己热爱的领域找到符合时代特色的创新传承之路。 毕业后,徐明炜就职于福建省博物院考古所,从事自己热爱的古建筑研究与保护工作。然而,人生的选择常常不期而至。父亲中风病重的消息传来,从担忧焦急到冷静思考,徐明炜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辞职回乡照顾父亲。2016年,他辞去工作,从福州回到顺昌县仁寿镇,承担起照顾父亲的责任。与此同时,他也在思考自己还能做些什么。 “闽北有着丰厚的历史底蕴,看到儿时记忆中的古建筑逐渐破败,我感到非常惋惜。”徐明炜说。也许是从小的熏陶,也许是一份不忍,也许仅仅是心中的热爱,他决定运用所学知识,投身于古建筑的传承、保护、修缮与设计,尽己所能让这些古建筑重现光彩。同年10月,徐明炜成立了福建省沐石传统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开启了他寻道乡梓、筑梦长虹的故事。 创业服务·一份传承者的使命担当 创业之初,仅有一台电脑和一份从父亲手中传承的技艺。为了做好古建筑修缮与设计工作,徐明炜开始深入学习中国传统建筑大木及廊桥营造技艺。在这一过程中,他发现大部分非遗传承人缺乏系统培训和实践锻炼,在创新性和时代感方面存在较大欠缺,面临被社会淘汰、人去艺绝的严峻问题。 “这很容易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遭受不可弥补的损失!”徐明炜深知,古建筑是中华文明留下的珍贵财富,其历史、文化和社会价值无法估量,任何损失都是不可逆的。因此,他决心改变这一现状。 作为一名党员,以及木拱廊桥营造技艺的传承人与践行者,徐明炜肩负重任,与福州大学建筑遗产保护研究所、三明学院达成战略合作,积极组建由企业设计师、高校教师、非遗传承人构成的匠师队伍,开展非遗传承人培训与指导,不断为非遗注入时代元素,推动其创新发展。 2017年8月,徐明炜成立福建省沐石传统技艺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同年11月,建设闽北木拱廊桥营造技艺传习工坊;2019年,该工坊与三明学院达成产学研合作;2022年6月,建设闽北木拱廊桥营造技艺研学基地,目前已完成主题展示基地及民宿设施建设。在徐明炜的带领下,公司累计带动就业76人(含学徒6人),成为培育“工匠”的沃土。 匠心筑梦·一项非遗技艺的传承弘扬 合掌岩钟楼、仁寿桂溪市场廊桥、政和县福星桥、启贤廊桥……近年来,徐明炜独立设计施工或参与的一项项建筑作品呈现在人们面前,获得了广泛认可。“目前我们公司在莆田、三明、厦门等地都有布局。”随着公司业务的不断扩展,徐明炜对古建筑的认知也在不断深化。 “从艺近十年,我逐渐明白,一门手艺的生命力不仅在于技艺的传承,更在于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作为闽北木拱廊桥营造技艺(顺昌)第九代传承人与践行者,徐明炜深有感触。他师从其父徐云双(福建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闽北木拱廊桥营造技艺(顺昌)”代表性传承人),深知技艺传承与文化弘扬非一人之力,需要一代代匠人接续耕耘。 “现在有很多志愿者,不计报酬地收集古建筑历史资料,为保护古建筑发声,让我深感这个行业的意义。”徐明炜表示,在古建筑保护与设计的道路上,他遇到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也希望更多人能认识到古建筑保护与活化利用的重要性。 立足新时代,徐明炜以传承技艺、守护匠心为己任,致力于保护古建筑、传承中华文化。他将以最前沿的思路和最有效的手段,继续保护古建筑,传播和普及古建筑保护知识,让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在当代人手中代代相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