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昌要闻| 媒体看顺昌| 视频新闻| 顺昌时空| 福建新闻| 国际国内| 理论学习| 大美顺昌| 辟谣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顺昌>顺昌新闻>
    话说顺昌丨民风民俗——顺昌畲族风情民俗(上)
    2025-09-08 16:17:42  来源:《话说顺昌》第一卷  责任编辑:王俊杰  

    民风民俗——顺昌畲族风情民俗(上)

    (高中良 陈金存)

    顺昌是闽北畲族人口最多的聚居地,畲族人口达7000余人,主要分布于双溪、洋口、建西、大历、岚下、仁寿六个乡镇(街道)。顺昌畲族系明末清初自闽西迁入,其迁徙的文字记载始见于清道光年版的县志,当时被称为“汀瑶人”。县志记载其“女不笄饰,蓬首赤足,裹髻以布,凭山耕植,编荻架茅以居,善猎射”。

    目前,顺昌县畲族人口相对集中的建制村有11个,自然村及聚居点达42个。在这些村落中,至今仍保留着丰富的民族风俗。

    唱山歌

    畲族人极其喜爱唱山歌,这是他们历史最悠久、最具民族特色的传统风俗。世代相传的畲族始祖盘瓠传说《高皇歌》,几乎家喻户晓,人人会唱。畲族人不仅传唱古歌,更善于即兴编歌、对歌。两位素不相识的畲族人通过对歌,便能了解对方的姓名与生活情况,之后歌手常会被热情邀至家中款待。青年男女则通过对歌互诉衷肠、增进了解,继而托媒说亲,结为连理。

    “郎是山中千年树,妹是山中万年藤;树死藤生缠到死,树生藤死死也缠……”便是一首广为流传的畲族传统情歌。畲族的婚礼堪称一场精彩的歌舞剧,男女双方均需邀请歌手(男方请男歌手,女方请女歌手)进行“对歌”。迎亲前,男方将礼物送至女方家时,需有一位男歌手(俗称“行郎”)和一位既善歌唱又精于厨艺的歌手(俗称“赤郎子”)同往。女方会藏起所有厨房用具,要求“赤郎子”唱出一件,才取出一件,直至全部厨具通过歌唱“唱”出来,“赤郎子”方算完成任务。当晚,女方还会请来善歌的姑娘与“行郎”、“赤郎子”通宵对唱,直至天明。新娘迎至男方后,又会举行“歌会”:劝酒有《劝酒歌》,敬酒有《对盏歌》,此起彼伏,热闹非凡。

    正月初一过大年

    顺昌畲民的过年时间与汉族不同,他们没有除夕年夜饭的习俗。农历大年三十,村里虽有过年气氛,却不如汉族隆重。正月初一才是他们“过年”的正日。是日,畲村家家户户气氛庄重肃穆,上午举行隆重的祭祖仪式。仪式通常于天亮时分进行,各家请出“列祖列宗”牌位,摆置香案供品。祭祖仪式结束后,便开始准备年饭。中午正式过年,他们称之为“吃菜”,这一餐的菜肴是一年中最丰盛的。

    正月初二讨炒米

    不论家境如何,正月初二上午,上了年纪的畲族妇女都会背着扁竹篓,到城关或汉族村庄挨家挨户“讨炒米”。她们先大声道出祝福东家恭喜发财、人丁兴旺等吉利话,然后讨取炒米。当地汉族对此习俗早已熟悉,都会乐意地将备好的炒米赠予她们。

    炒米是顺昌的传统米制品,以纯糯米蒸熟后晒成干饭粒制成。制作时,将干糯米饭粒与洗净晒干的砂粒(亦有专用炒米砂)同炒,至饭粒膨胀后起锅,筛去砂粒。随后将炒米倒入锅中,按一定配比加入麦芽糖搅拌均匀,起锅铺于案板上压实。稍凉后层层叠加,每层约半寸厚,叠至三、四层后用专用薄刀切成各种形状,最后存入大口小肚的缸钵或铁皮箱中,随取随食,以防受潮变软。

    正月初二讨炒米的习俗起源已不可考,但相传孩子们吃了讨来的炒米,可保一年四季平安。

    (未完待续)

    更多》顺昌新闻
    人民日报头版点赞!福建谱写绿色低碳发展新篇章
    • 人民日报头版点赞!福建谱写绿色低碳发展新篇章
    • 第一观察|申遗成功,总书记阐明深意、提出要求
    • 习近平会见俄罗斯总统普京
    • 习近平将出席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70周年纪念大会
    更多》福建新闻
    中国气排球公开赛首次在福建省举办
    • 中国气排球公开赛首次在福建省举办
    • 长乐纺织:蓄足动能再出发
    • 提升城乡建设品质 福州7个项目明年打造省级样板
    • 厦门国际博览中心举行开馆仪式
    更多》国际国内
    风暴“皮亚”袭击英国
    • 风暴“皮亚”袭击英国
    • 厂通路潮白河大桥工程进展顺利
    • 奥地利医生科格勒:中医在奥渐受欢迎
    • 汕汕高铁开通在即
    •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法律顾问
    •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24034344号-1)
    • 顺昌县委宣传部主办 顺昌县融媒体中心承办 地址:顺昌县城中路50号
    • 邮政编码:353200 联系电话0599-8301185
    • 新顺昌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9-7837260 举报邮箱:scxrmtzx2020@163.com
    •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 新顺昌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
    闽公网安备3507210201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