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先贤—— 民族英雄陈星聚:顺昌知县 台北知府 (三) (黄道钦) (接上文) 陈星聚主持修筑台北城时,面临临河地基松软的难题。为确保城池稳固,他先令军民在城基上种植竹子数年,利用竹根盘结加固地基。随后亲自勘察选址优质石料,开辟专用采石场。施工中采用中原传统技法:以石砌外壁,内填夯实土层,最终筑成一座坚固的石头城。建城之初即统筹规划商业区、街道民居、官衙官仓、学府神庙,招商募资,汇聚百业万民。 陈星聚为台北城北门(面向北京方向)命名“承恩门”,寄托台湾军民对祖国的深情厚谊。又在瓮城上镌刻“岩疆锁钥”横额,宣示保卫祖国海疆的坚定决心。“承恩门”与“岩疆锁钥”至今仍是台北著名古迹。台北凭借其政治、经济、文化核心地位,城市建设始终引领全台,成为台湾地区最大、最重要的都市。有诗赞曰:“开府台北第一人,宝岛开发万世功。” 陈星聚赴台之际,正值国家多难。列强环伺,觊觎东南沿海,物产丰饶的台湾更成其目标。目睹洋人步步进逼、清廷妥协退让,陈星聚忧愤不已。甫一上任,便团结各界加固台北城防。中法战争爆发后,他倾尽全力筹款购械,招募青壮扩充军备,严阵以待。 1884年8月,法军进犯基隆,9月基隆失陷。法军旋即分兵进逼淡水、台北,并封锁台海交通。陈星聚早已抱定与城共存亡之志,严令妻子率阖家老幼十余口守于府衙后花园井边,誓言城破即投井殉国,决不受辱。在他的激励下,台北军民同仇敌忾,浴血奋战,终击退法军,取得台北保卫战胜利,谱写了气壮山河的正气歌。连横《台湾通史·卷三十四·列传六·循吏》载:“光绪四年(1878年),台北建府,(陈星聚)裁同知,调任中路,越数月即授台北知府。诸皆草创,躬任其难,而城工尤巨,方竣而遭法人之役。集绅民,筹守御,众亦踊跃效命。及和议后,以劳卒于官。”高度评价其建设台北、力抗外侮的功绩。陈星聚在中华民族抵御外侮史上书写了光辉篇章,是台湾与顺昌共同的骄傲。 不幸的是,陈星聚因夙夜忧勤,积劳成疾,背部毒疽恶化,于光绪十一年(1885年)夏忧愤而逝,终年68岁。台北各界感念其功勋,特于草山(今阳明山)修建“台北知府祠”(亦称“陈公庙”),年年祭祀追思。同时联名奏请清廷旌表,清廷追赠其为三品道台,“御赐祭葬如例”。其灵柩经海运转运河,再陆运归葬河南临颍故里陈村。陈氏家族及民间还流传不少有关他的故事。 陈星聚在外为官二十余载,心系桑梓。据《临颍县志》载:“光绪三年大饥,道殣相望,星聚捐谷千石,又赈本乡数百石。”故乡人民感念其德,亲切称其为“陈官”,此名至今传颂不息。后人为纪念其台北知府及追赠道台之荣,将其家乡陈村更名为“台陈”,即今台陈镇所在。有诗赞云:“创基台北城犹在,青史千秋颂陈公”“赤诚报国抗法夷,知府不知近古稀。淡水长河流千古,世世讴歌陈星聚”。 (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