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力建设和谐生态宜居宜业的美丽新顺昌 ——专访中共顺昌县委书记赵大建 文|《海峡通讯》记者 吴载文 余臻 2024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8%、全市第一,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公共财政总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全市第二……近年来,南平市顺昌县紧紧围绕“大圣祖地、世界杉都”战略定位,深化拓展“三争”行动,细化实化“五增”目标,全方位推进绿色高质量发展。新征程上,顺昌县如何进一步贯彻新发展理念,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奋进篇章?日前,《海峡通讯》记者专访了中共顺昌县委书记赵大建。 2024年12月27日,赵大建(前)在顺昌县国潮夜市大圣商城调研大圣集市活动开展情况。 厚植绿水青山根基 绘就“生态之城”美丽画卷 《海峡通讯》记者:近年来,顺昌获得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全国最具影响力宜居生态县、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全国森林康养基地等诸多亮丽的名片。获得这些“国字号”荣誉的背后,顺昌做了哪些努力? 赵大建:生态是顺昌最宝贵的资源财富。顺昌地处武夷之南、闽江中域,是南平乃至福建的生态屏障。建成全国唯一“国家杉木种质资源库”、孕育出“洋林精神”的洋口国有林场选择在顺昌建场,正是基于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优势。近年来,顺昌始终践行“两山”理念,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定不移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逐“绿”而行,厚植绿色生态底色。坚持生态保护第一,整合公安、林业、农业农村等部门力量创新生态联合执法机制,拓展“河湖长+”“林长+”做法,环境空气质量全市前三,主要流域和小流域I~Ⅱ类水质比例100%,获省水土保持正向激励,4个行政村入选福建省高级版“绿盈乡村”。 向“绿”而兴,推动生态优势转化。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森林生态银行”机制入选多个部委典型案例,《集聚法治力量 助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入选中央依法治国办案例选编,顺昌被列入全省集体林权制度“三多”改革试点。 乘“绿”而上,激活绿色发展动能。立足杉木之乡、竹子之乡、柑橘之乡、食用菌之乡禀赋,用好“绿高科委”等平台,推动林竹、柑橘、食用菌、灌蛋等产业提质增效,2024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8%、居全市第一,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公共财政总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全市第二。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谱写“大圣祖地”崭新篇章 《海峡通讯》记者:2024年,顺昌旅游人数增长13.6%、旅游收入增长17.1%。作为大圣信俗文化的发祥地,顺昌被海内外大圣信众共同尊拜为“大圣祖地”,大圣文化在文旅融合和对外交流上有哪些独特优势?2025年,在深化文旅融合改革、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上有哪些新的规划和目标? 赵大建:大圣文化是顺昌核心的灵魂根基。大圣文化起源于古闽越及早期汉民族自然崇拜,兴起于唐末,发展于宋元,鼎盛于元明。顺昌被尊为“大圣祖地”,拥有包括宝山寺、猿祖石、双圣享堂、南天门等在内的大圣祖庭,文化实物遗存多达120余处。2011年顺昌齐天大圣信俗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9年顺昌成为福建省对台交流基地,2023年大圣文化入选国家乡村振兴局全国百个“一县一品”特色文化艺术典型案例。时至今日,大圣文化凝练成“自由灵动、打破束缚、不畏艰险、自信勇敢”的精神内核,被《福建日报》评价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闽人智慧”的代表性内容。“山尊大圣、海祭妈祖”自古流传,海峡两岸大圣文化同根同源,成为闽台民间文化交往认同和“一带一路”交流互鉴的重要桥梁纽带。 近年来,顺昌主动融入大武夷文化旅游圈,推动大圣祖地文旅公司、融媒科技公司市场化运营,培育“宝山大圣”品牌,开发大圣茶、大圣灌蛋系列产品,打造博物馆、龙湖湾城市客厅等展示场景,举办海峡两岸大圣文化交流等活动,推出“跟着大圣游祖地”路线,实现大圣文化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 下阶段,顺昌将以南平市承办全省文旅经济发展大会为契机,做热宝山大圣祖地游、合掌岩石刻文化游、郭岩山寻茶问道游等文旅活动,拓展理学文化、灌蛋技艺等体验项目,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发挥杉木比较优势 擘画“世界杉都”发展蓝图 《海峡通讯》记者:“世界杉木看中国,中国杉木看顺昌”。“世界杉都”顺昌是如何把生态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产业优势的? 赵大建:杉木是顺昌最显著的比较优势。顺昌是首个“中国杉木之乡”,连续承办两届全国杉木学术研讨会,提出“世界杉都”发展定位。主要在于顺昌拥有最适宜的杉木生长自然环境,自古就有“吃不尽的浦城米,砍不完的高阳杉”之说;最悠久的杉木栽培历史文化,人工栽培杉木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商代;最先进的杉木良种选育水平,洋口国有林场杉木遗传育种研究与应用水平全国第一;最前沿的杉木研究应用技术,建有高等级产学研创新平台现代木竹建造研究院。 近年来,顺昌聚力做好杉木文章,推动全产业链融合发展,2024年林业总产值达71.28亿元。种源上,依托洋口林场开展杉木育种科研与应用,杉木质量显著提高,亩均蓄积量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倍。经营上,首创“森林生态银行”,加强营林生产、采伐运输机械化应用,以专业化运营提升林地效益。合作上,与贵州黎平、湖南会同组建“中国杉木产业联盟”,与中国林学会杉木专业委员会、国家林业草原杉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达成战略合作,实现优势互补。设计上,与南京大学、中科建集团等合作成立现代木竹建造研究院,对接中国工程院崔愷院士团队、南京大学赵辰教授团队,开展装配式建筑、健康家居研发应用。加工上,国家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升升木业年生产木制品25万立方米,杉木凉亭等产品产量居全球单家首位。推广上,在元坑镇利用废弃矿坑打造现代杉木“梦想杉居”体验营地,在顺昌、建阳、福州打造“梦想杉居”展馆,不断打响“世界杉都”名片。 探索双碳实践路径 奋进“零碳顺昌”时代征程 《海峡通讯》记者:“零碳”建设是一个崭新的事物,各地都在积极探索。顺昌被列为福建省首批碳达峰试点城市,请问,顺昌在这方面做了哪些尝试?进展和成效如何? 赵大建:“零碳”是最契合顺昌的发展路径。近年来,顺昌深入贯彻“双碳”工作部署,因地制宜开展碳达峰路径探索,2024年被列为福建省首批碳达峰试点城市。 绿色建筑水平全环节提升。加强装配式建筑研发推广,举办建西大学生木构建造工作营、木竹建筑设计展示会等活动,打造东安驿、双峰驿等木竹建造共享空间,将杉木地域特色与“零碳顺昌”生态理念相结合,打造城市慢生活人群的“梦想杉居”。 绿色能源技术全领域推广。100座水电站完成生态设施改造,年发电量约6.2亿千瓦时。实施分布式光伏及碳中和平台建设项目,全县光伏年发电量约0.72亿千瓦时。在金山新材料产业园建设碳汽联产集中供热项目,每年节约标准煤4.5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2万吨。 绿色生活氛围全方位浓厚。编制《零碳顺昌文明城市建设总体方案》,城市公交、出租车、农村客运班线车新能源车辆占比100%,投放共享电动车2000余辆,创建“一元碳汇”小程序,已有1.5万人次认购9743吨碳汇量,践行绿色低碳生活已成为群众的行动自觉。 绿色碳汇项目全链条开发。首创“一元碳汇”项目,建成大型林业“碳库”储备,《“一元碳汇”项目方法学》成为福建省首个普惠方法学,《一元森林经营碳汇计量与交易导则》成为中国林学会团体标准,“顺昌县创新‘一元碳汇’项目主动衔接‘双碳’目标”荣获第十一届梁希科普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