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自古以来,福建山多林密,自然环境恶劣,为了祈求自然天地求得福泽庇佑,自闽越先民就有敬畏山精石怪、崇蛇拜猴之习俗。福建丰富的木材资源,为建造家园提供了广阔用材,以至成为财富,在山区林业生产活动中,与山猴之间的关联互动不可避免发生,随着时间的演变,逐渐形成一种自然对猴的崇拜,祈求在生产作业中平安顺遂。 关键词:大圣文化;林业生产;顺昌;杉木;崇猴;关联 一、闽越信仰概述 早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勤劳勇敢的祖先就在八闽大地上刀耕火种,艰辛创业。福建先民们在距今3000年以前(相当于中原的夏商时期),就已经创造出灿烂的独具特色的福建原始文化。 闽越,是先秦-西汉前期生活在福建地区一个部族的名称,于公元前334年建立闽越国。从考古资料和历史文献来看,闽越族人盛行蛇、蛙、鸟崇拜。1985年崇安城村北岗遗址出土的闽越国青铜铎上,就有相互缠绕的虺蛇和三角形的变体蛙头纹等组合纹饰。铜铎在古代多用于原始宗教祭祀等活动,其上刻画的蛇形、蛙形图案应与闽越人的信仰有关。武夷山城村故城等地出土的闽越国时期瓦当上有鸟纹和蛙纹,《吴越春秋》《越绝书》等文献上也有越人敬蛙、祀蛇的记载,闽越族本是周代以来因吴、越人群的南迁并与土著闽文化融合的产物,闽越人的信仰文化也必融合了二者的因素。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汉武帝派兵入闽,灭亡了闽越国,将闽越族的官僚、贵族、军队及部分百姓强制迁徙到江淮。但是,闽越族的传统宗教信仰并没有因闽越国的灭亡而消亡,一部分闽越人躲进了深山老林,逃避汉军的追捕,在很长的时期内仍保留着原有的宗教信仰。西汉后期,中央政府在福建设置冶县以为管理,闽越族在中原先进文化和汉晋以来汉人移民的冲击之下,逐步融合于汉文化传统之中,但闽越传统的宗教信仰并未消失,并一直传续到现在。 在生产力不发达的条件下,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构筑了福建省深厚“好巫尚鬼”的信仰文化底蕴。古代交通不便,进入福建的关口大多地势险要,闽越先民主要聚集在山脉之间的河谷、盆地和东部沿海的平原,几乎与中原地区隔绝。在唐代以前,福建对于中原汉人来说仍是僻壤荒服之地,因而在信仰文化方面自成体系。出于时代和思维条件的限制,古闽越人认为万物有灵,除日月山川、水火木石和风雨雷电之外,自然界中的各种动植物最为人们所熟悉,因此常被奉为神灵以祈求平安,并通过各种巫术和祭祀祷告的方式给心理带来慰藉。如今的闽北地区深受闽越信仰文化的影响,据《南平地区志》中“民间信仰”条目记载:“闽北民间信仰源远流长,有闽越先民动植物崇拜的残余形式,有中原汉民族早期南下带来的中原神祇信仰,各种文化交流整合,逐渐形成‘好巫尚鬼’的传统。” 二、猴神信仰概述 在闽越自然崇拜文化中,除了蛇、蛙、鸟以外,对猴的崇拜也不可忽视。福建地貌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多山的地理环境与温暖的气候,为猿猴生存繁衍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山脉环绕的闽西北、东北地区遍布林薮,自古就是猿猴聚居之地。顽猴灵敏,常有毁坏庄稼、破坏林木之举。《三山志》记载了唐大历年间群猴骚扰伐木的事件:“猴,《诗》谓之猱。大历中,有数百集古田杉林中,里人欲伐木杀之,有一老者飞下纵火,爇树傍家,于是人走救火,遂得脱去。”百姓为了守护家园、保护劳动成果,每当在庄稼成熟之际,都会通过定点投喂食物的方式,以稳定猴群,减少它们对庄稼和果实的毁坏。猿猴的长相、体态都酷似人类,且有着比人类旺盛的繁衍能力,这恰好契合了古代先民渴望繁衍传承的心理。在山林间,猿猴疾走跳跃,来去迅猛,又善扰民居、抢食庄稼,在民间传说中猿猴还能散播瘟疫、带来洪水,可谓凶恶。人们对猿猴的信仰祭祀,正是在崇拜和畏惧的双重心理下形成的。晋末至唐五代,先后发生永嘉、侯景、安史之乱和黄巢起义,中原汉人因战乱或军旅大批南移入闽,不仅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也带来了汉族的文化传统,其中就包括宗教信仰。一方面,汉族固有的自然崇拜随着移民传入福建,并建立各种坛庙以祭祀而得到发展。另一方面,汉族对动物、植物的崇拜也随之传入福建,与闽越自然崇拜融合和继承发展,猴崇拜也在闽越文化和中原文化的交织互动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渐渐形成了如今遍布八闽大地的大圣信俗文化。 得益于秀异的自然与历史人文基础,顺昌逐渐在福建大开发的进程中显迹,积累了鲜明的地域性,并在远古猿猴崇拜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出了特色鲜明的“大圣”信俗,其不仅吸收了来自中原文化攸关天地人等思想,也受到了道教、佛教等思想的熏陶,让被认为能够代民“通天”的猴神冠上了圣号。每年农历七月十七日,顺昌都会迎来盛大的“大圣祭祀”庆典,这一系列庆典活动遵循着一套严谨而完整的仪式程序,成为极具代表性的文化盛事。2011年12月,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齐天大圣信俗(顺昌)”,被福建省人民政府正式列入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目录,得到了应有的认可与保护。对顺昌居民来说,“大圣”基本上是一尊仁济护佑、归返自然的屯居、屯富保护神。 根据考古发现,福建先民除了从事农业、渔猎外,还从事手工业劳动,其中以伐木为主要生产方式的林业也是先民赖以生存的重要产业。除了在农业生产方面,需要保护劳动成果稳定猴群外,山区在建屋造船伐木时,为防猴群“参与”,引发危害,也需要对山猴进行必要的稳定干预。明正德《顺昌邑志》说猴:“性躁而多智,无脾以行消食。”闽北山区的先民们长期与猴类共处,十分了解其习性,因此出于祈求顺利的目的,往往会对猴群采取安抚、祭祀等手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山区伐木与崇猴之间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进山先拜“猴”现象广泛流传在林业作业山区。位于闽江上游,地处闽北腹地山区的顺昌县,至今境内还完好保存有120余处元明清时期与崇猴习俗相关的祭坛及文化遗址。 三、福建林业发展与顺昌大圣信俗文化的渊源 (一)闽北林业的发展 福建自古被称为“东南山国”,连绵不断的山峦和温热多雨的环境,使福建自古就得天独厚地拥有丰富茂密的山林,成为全国三大主要林区之一。在闽北山区,早期林业伐木主要用于建造房屋、打造家具,以及满足日用溪流船只,对外贸易需求还算有限。到了唐末五代王审知主政福建开始,大力发展城市建设、江河运输和海上贸易,对木材的需求与日俱增,促进了山林伐木作业的大力发展。到了宋元时期,山区的伐木作业更是随着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的繁荣而达到鼎盛。 顺昌虽位于闽北的山林之境,然而,境内遍布山境的大小溪流注入富屯溪,与金溪形成干流汇为闽江而入东海,正所谓“依水而屯富”,一片片溪流搭建起顺昌与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桥梁。出产于顺昌山林之中的杉、松等珍贵木材,顺着溪流放排而下,集中在顺昌白布潭、谟武、洋口鹭鹚口等放排点,并结成木筏运往福州,销往包含台湾的海内外各地,顺昌逐渐成为海丝东路的重要起点。 (二)顺昌杉木的发展 农耕社会以来,杉木一直充当着建筑用材主角,无论是临河的吊脚楼,或依山过溪廊桥,全部由杉木制成;家居民房、寺观、祠堂等一切建筑,其梁、柱、枋、檩,大多也选用大型杉木为材;即便是砖木结构房屋,其柱、梁、檁及门窗、地板等,亦选择杉木。杉木,还因其浮力大,而成为古代造船不可替代的最佳用材,木船的框架、橹、板,也皆不离杉,船上桅杆,更是非巨杉不可。因此,杉木也被称为万能之木。 杉木作为我国南方最重要的用材林树种,人工栽杉已有1000年历史。其树干通直,干形圆满,材质细致,不翅不裂,耐腐力强,是最普遍最重要的商品用材。“世界杉木看中国,中国杉木看顺昌”,作为全国唯一的杉木之乡,顺昌森林覆盖率80.34%,林地面积249.4万亩,国家级和省级生态公益林47.09万亩,重点生态区位林42.84万亩,自然保护区面积15万亩,湿地4.2万亩,林木蓄积量1808万立方米,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国家木材战略储备基地县、森林质量精准提升示范县、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全国森林康养基地、福建省森林县城和园林县城。 早在2005年3月,顺昌全县杉树林保有量5.49万公顷,蓄积量790.41万立方米,被中国林学会授予“中国杉木之乡”称号。位于闽西北杉木中心产区的顺昌,地理条件优越,境内杉木生长量大,持续时间长,品质好,是福建主要的杉木用材产区,自古就有“砍不完的高阳杉,吃不完的浦城米”的说法。目前,顺昌的杉木产品还在大量地远销欧美等国际市场。 (三)大圣文化与林业文化的渊源 福建山区地形复杂,树木错落,极易影响人们山区伐木时的视角和判断,从而引发一些意想不到的不幸事故。为了祈求砍伐过程的平安、顺利,在长期的林业生产过程中,山民积累了许多宝贵的劳动经验,同时,亦形成了地方独具特色的民间信仰和禁忌习俗。闽北先民们在开拓山林、谋取生活的过程中,与猿猴有了频繁的接触与互动,二者共同在这片土地上争夺着生存的空间。面对山林的挑战与压力,先民们渴望与自然和谐共生,于是他们选择了猿猴作为祈福的对象,通过立庙祭祀的方式,表达了对猿猴的敬畏与崇拜。这种对猿猴的信仰,体现了先民们对自然的敬畏与尊重,也是他们寻求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深层逻辑。这种逻辑,正是早期猴神信仰形成的基础与核心。在进山伐木时,闽北山民为祈求顺利,祭拜“山神”是通常做法,择机祭拜一下山灵“猴神”,也是必不可少的基本要求。同时,在闽北地区,奉祀猴神“通天大圣”“齐天大圣”主要采取三种形式:祭坛、宫庙与家祭。在众多通天大圣、齐天大圣的祭坛中,常见通天大圣石碑居中,左右两侧分立黄公道者与本坛土地二碑形成陪祀的格局,而“黄公道者”作为陪祀神的三碑式祭坛,在顺昌目前发现26座,形成了一套固定的神班系统。顺昌尚存的大量明代通天大圣祭坛中,“黄公道者”还有“黄石尊公”“开山黄石公”“先天开化黄石宗公”的别称,著名民间宗教专家叶明生推测“黄公道者”就是闽西汀洲地区所奉“黄仙师”,黄仙师信仰传播到闽北山区应与宋元以来闽西汀州菁民的信仰有关,菁民们为了保证人身安全,特从闽西上杭请了能镇山精石怪的黄仙师作为保护神。“黄公道者”或也与闽西永安地区流传的笋竹之神“黄石仙”相关。相传永安笋民很早以前不会做笋干,黄石仙师下凡传授了做笋干的技术和程序,为笋民谋了一条生路,从此永安笋民就尊黄石仙师为祖师爷,每年挖笋时都要先祭祖师。闽西北一带的笋竹业发达,除永安市之外,闽北建瓯市、建阳区和顺昌县也是我国著名的笋竹之乡,挖笋伐竹自古就是闽北的大宗农林产业,因此笋竹业祖师爷“黄石仙”被闽北山民请来,并吸纳进本土猴神“通天大圣”的神班之中,是有一定可能的。“黄公道者”的林业神身份的探析,或也为顺昌大圣信俗文化与林业之间的联系提供了一种解释的可能性。随着山林产业逐渐发展,包含了杉木、毛竹、菌菇等的山林生产逐渐成为顺昌大圣信俗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不仅赋予大圣信俗以独特的性质,也在无形中让山林在神话的构建中成为大圣诞生的本源;而大圣信俗在过往现代科技尚未发达的年代也反过来成了山林生产的一定保障,为顺昌的持续积累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在福建,猴崇拜从山区起源,如今主祀猴神的大圣庙也大多分布在山区,最新调查数据显示,福建省内祀齐天大圣的庙宇数量达559座,其中位于山区的超过250座,较有影响力的有顺昌宝山双圣庙、古田白岩齐天大圣殿、建瓯玉山半岭齐天大圣庙等。宝山,是顺昌县境内最高的山峰之一,在宝山顶“南天门”处,立着一座元明时期“双圣”祖庙。“通天大圣”“齐天大圣”的神位被奉于此,契合了顺昌先民震慑群猴,祈求平安顺利的信仰要求。 四、结语 顺昌的大圣信俗文化,诞生于山林之中,历经岁月长河的洗礼,凝练成以“自由灵动、打破束缚”的开拓精神和“不畏艰险、自信勇敢”的冒险精神为灵魂的精神内核,至今仍熠熠生辉。它不仅是中华猴神崇拜的鲜活见证,也是福建“山尊大圣、海祭妈祖”这一独特信俗格局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闽人卓越智慧的璀璨展现。 顺昌大圣信俗文化与丰富的林业资源之间,存在着一种自然而然的关联与互动,二者相辅相成,共同书写着顺昌独特的文化篇章。大圣信俗在这片土地上发展壮大,传播于沿海各地,跨海越洋,远播台港东南亚,逐渐成为广大华人的一种文化信仰,可以说是福建山海文明敢于拼搏的精神体现。大圣的形象更是折射出中国人面对恶劣的生存环境,无畏无惧,战胜千难万险,积极逐梦、圆梦的乐观向上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