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坊镇位于顺昌县南部,素有“竹山林海”的美称,也是郑坊豆腐的发源地,早在明朝时期郑坊就开始生产豆腐。郑坊的豆腐名扬四海,以“嫩”著称,外酥内滑,口感清甜,流传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2014 年,经顺昌县人民政府批准列入第四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郑坊豆腐主要生产于郑坊,后来经顺昌、邵武等地的豆腐制作者互相交流学习,郑坊豆腐的做法也在各地被学习发展,现元坑、洋口、大历、高阳周边乡镇和邵武、建阳、建瓯周边县城都有制作。 酸浆点豆腐,是郑坊村当地流传了上百年的豆腐加工方法,其本质区别于常见的盐卤豆腐和石膏豆腐,做豆腐过程中盛出来的浆水,放在一个专用缸内,由自身的乳酸菌发酵作用而变酸即为“酸浆”,用酸浆点制的豆腐叫作“酸浆豆腐”,做一次豆腐留一次酸浆,循环使用流传至今。用酸浆做豆腐的原理类同于用“起子”来蒸馒头,没有任何添加剂和化学物质,可谓“原汤做原食”。 郑坊的酸浆豆腐是因为郑坊大圣文化的发展,大圣文化节时吃的都是素食,部分常年吃素之人营养跟不上,能食用的美食又不多,后来发现大豆富含蛋白质,特别适合这类人群食用,但是天天吃黄豆也会吃腻,所以他们不断寻找和发现新豆制品,加上当时郑坊盛产山茶油,当地人又喜欢用山茶油炸吃的,偶然一次,杨宗波(郑坊豆腐第一代传承人)的哥哥杨家春提了两斤山茶油到杨宗波家,看到他家豆腐正好放在桌子上,哥哥说道,我这山茶油炸下你家豆腐,不知道味道会怎么样?就这样一语惊醒梦中人,杨宗波经过多次尝试,成功制作出山茶油炸过的“金包银”油豆腐。 郑坊村村民杨绪麟,是顺昌郑坊豆腐制作技艺的传承人,一家几代人自清朝开始制作豆腐。认识的人都亲切地称呼杨绪麟为老杨,因为他做得了一手地道的郑坊豆腐,传承至今,不失其味。杨家一间小作坊已生产豆腐60余年,至今保存完整,杨绪麟通过提前预定、摆摊售卖等方式持续做好豆腐销售,他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地创新发展,制作工艺不断优化,豆腐的口感不断提高,技术逐步上升。杨绪麟育有二子,目前正准备将技术传给孩子,让郑坊豆腐技术持续传承,再创新、再突破、再发展。郑坊豆腐经常参加一些美食评选活动,曾参加县美食节、大圣信俗文化美食活动,在各大酒店、活动中作为特色美食供应给大家选择。外地游客到郑坊买豆腐最先想到的就是老杨家豆腐,老杨家豆腐也是郑坊豆腐最有代表性的豆腐,成了街坊四邻、外地游客的最爱。 郑坊豆腐不仅仅是齐天大圣信俗文化活动中必吃的小吃,也是顺昌家家户户常见的美食,更是一种独特的“风味”,百年飘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