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隆明抱着羊羔。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要落实产业帮扶政策,做好“土特产”文章。 透过黄羊产业,我们能看到顺昌县做好“土特产”文章的努力。 上世纪90年代,在牧羊人肖隆明的带动下,顺昌因地制宜发展山羊养殖业。在与省农科院科技服务团队长达20年的互动中,这一特色产业逐渐解决林与牧、种与养的矛盾,从传统放牧模式转向现代舍饲圈养。 顺昌“喜羊羊”,究竟如何闯过一道道难关,走上产业高质量发展之路? 第一关 从无到有从少到多 在成为牧羊人之前,肖隆明在老家顺昌县郑坊镇峰岭村种过田,当过伐木工,开过手扶拖拉机,一年收入万把块,日子过得还不错。 1995年,伐木场里的几名山东工人从老家带来了一群小白羊,散养在杉木林下。“山东养羊的本来就比较多。这几名工人带几只养着吃,平常也不用怎么管。”这让肖隆明看到了商机,“当时,我觉得砍木头不可持续,就想发展别的产业。” 于是,他花了1000多元,向山东人买了21只羊羔,当起了羊倌。不到一年,羊群便扩繁到56只。 岂料,羊痘病流行,羊尾巴长出红斑,羊只出现流眼泪、流鼻涕等症状,母羊纷纷流产死亡。仅仅10天,56只山羊全军覆没。 彼时的顺昌鲜有山羊养殖户,应对动物疫病无经验可循,市面上也找不到专门的疫苗。肖隆明不甘心就这么功亏一篑,便独自前往沙县夏茂镇,带回10只病羊:“我就不信琢磨不出治羊痘病的法子。” 铆足一股劲的他,又是买书自学,又是向县里的畜牧专家求教。他购买青霉素,反复实验,配制药剂,终于治好了顽疾——10只病羊活了9只。也是从那时开始,他意识到科技对农业的重要性。 解决了疫病问题后,肖隆明又想着换山羊品种,因为“土山羊长膘慢,身型矮小,下崽少”。 1997年,他从一本畜禽品种志上发现了“新大陆”。在四川省巴中市南江县,有一种被称为“亚洲第一羊”的山羊——南江黄羊。它由当地农科所历经40多年选育而成,是国内第一个自主选育的肉用山羊品种,生长发育快,抗病能力强,肉质细嫩、膻味轻。 经多方打听,肖隆明才知道,县里的畜牧水产局早在1995年就引进了180只南江黄羊,保种场位于元坑镇谟武村的山头,局里的职工一人一周轮流上山放牧。但即便是畜牧专家,面对新品种也有点手足无措。不到两年,180只南江黄羊只剩下42只。 肖隆明接手了这42只“幸存者”,将其带回自家羊舍。他把床铺到了羊舍,夜以继日地观察。外地羊的习性怎么样?饲料怎么喂?如何给小羊保温?……几个月下来,原本水土不服的南江黄羊,竟被肖隆明养得膘肥体壮。 引种成功后,肖隆明的养羊事业逐渐步入正轨。这时,他又想着如何带动乡亲共同发展这一富民产业。 2002年,肖隆明牵头成立顺昌羊业协会,协会采取统一供种、统一提供兽药疫苗、统一技术服务、统一销售、统一品牌的运作模式。随后,他还依托协会,发起成立顺昌县天然羊业农民专业合作社、顺昌县金富羊业发展有限公司。 “公司共有20多个股东。”肖隆明说,最初,采取的是“吃大锅饭”的管理模式,股东轮流放牧,联合管理。问题慢慢出现了:有的人勤快,下午1点上山,5点才把羊赶回羊舍;有的人懈怠,下午2点上山,3点就回来。结果,山羊饱一顿饿一顿,死亡率居高不下。年底一算账,公司16万元股本金亏了大半。 于是,肖隆明召开股东大会,决定搞责任制——还是统一提供种羊、农资、技术服务和市场渠道,但得按股份分羊到户,自己家的羊自己管,养肥了养瘦了、亏了赚了都算自己的,谁也占不了谁的便宜。“大锅饭”被打破了,股东们的责任心和积极性上来了,管理自然更加精细,效益也就提高了。 第二关 求解林牧种养矛盾 然而,随着山羊产业日益壮大,林牧、种养矛盾不断激化。最直观的表现是:牧民和林农、种植户几乎两天一小吵、三天一大吵。 “山羊是见青就啃,所过之地,秧苗、杉木幼林、柑橘苗、玉米无一幸免,就连地下根系和种子都不放过。”养羊多年,道歉和赔钱成了肖隆明的家常便饭,“山羊啃了别家的秧苗,我就拔自家的还给人家;一斤玉米3块钱,我就按一斤8块钱赔偿。” 遇到赶圩日,他总会主动开皮卡车捎上同村的人,为的就是搞好邻里关系,缓解因放养山羊引发的矛盾。 “与绵羊不同,山羊的天性更适合放养。”省农科院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省级科技特派员黄秀声说,山羊食性复杂,攀爬能力强,对农业、林业生产带来的影响不容忽视。不加节制地放牧还可能带来生态隐患,尤其是福建山地丘陵地区,土层较薄,天然放牧破坏地表植被,易引发水土流失。 同时,受载畜量制约,山羊养殖业产业发展空间有限。 按黄秀声测算,养殖200只山羊,需要1万多亩山场。显然,草场资源有限的福建很难具备这样的条件。传统放牧模式下,山羊吃不饱是老大难的问题,尤其到了冬天,草木枯萎,天然牧草资源更加捉襟见肘。 正因如此,肖隆明发现,当自己的黄羊养殖规模达到1000只时,便出现了亏损,“周边的草不够吃,羊越跑越远,一不小心就丢了”。郑坊镇地处顺昌、沙县、将乐三地交界处,最多的一次,肖隆明丢了60多只羊。 早在2004年,省农科院农业生态研究所的专家便与肖隆明建立了产研协作关系,围绕品种选育、生态养殖等开展科技服务,黄秀声便是其中一员。2008年,肖隆明向黄秀声科技服务团队提出了新的技术需求:“能不能把山羊当猪一样圈养起来呢?” “把山羊当猪养”有一个专业名称,叫作“舍饲圈养”。它被认为是传统牧业现代化转型的必由之路,不仅能破解林牧、种养矛盾,还能推动畜禽养殖从粗放走向集约。 但把生性好动的山羊关进圈舍,谈何容易? 肖隆明试过把南江黄羊圈起来,从南平市农科所引种优质牧草“南牧1号”作青饲料。南江黄羊却不买账,闹起了绝食。“我让它们吃草,它们不断叫唤,好像反过来要我吃。”他哭笑不得。 黄秀声给出方案:“必须改良品种,以适应舍饲圈养的需求。” 为此,肖隆明从四川引进了一批简阳大耳羊。在之后的3年里,黄秀声团队对简阳大耳羊与南江黄羊开展了多世代杂交与选育试验,终于选育出适合当地圈养的大耳黄羊新品系。 品种问题解决了,但新的麻烦接踵而来。 “在试验阶段,饲喂不计成本。从外地购买优质全价饲料,1吨就得3600元。按一只羊一天吃3斤饲料来算,一只羊一天就要吃掉5.4元饲料。按照现有养殖水平,一只羊一天只能长0.2斤肉。也就是说,生产一斤羊肉的饲料成本高达27元。目前行情下,大耳黄羊要养10个月才能出栏,出栏价格是一斤30元。算上人工成本和损耗率,舍饲圈养就成了赔本的买卖。”黄秀声说。 摆在养殖户和科技服务团队面前的新挑战,是如何把饲料成本降下来。 第三关 寻找新的饲料来源 黄秀声盯上了食用菌菌糠。 菌糠,其实就是食用菌采收后剩下的培养料。顺昌是食用菌大县,海鲜菇是其中的拳头产品,全县年产量超2亿袋,产值近10亿元,两者均位居全国第一。巨大的产能,带来源源不断的菌糠。以当地最大的海鲜菇生产企业福建神农菇业股份有限公司为例,高峰时,一天就能产生200吨菌糠。 过去,菌糠被视为农业废弃物,一般的处理办法是就近倾倒于农田中。由于土壤难以消纳,这些菌糠久而久之就构成了农业面源污染,不仅损害土壤健康,还容易引发水体富营养化。海量菌糠该往哪儿去,一直是食用菌产业绿色发展的一大难题。 但在黄秀声眼里,菌糠不过是未物尽其用的资源。 “虽然大部分养分已经被食用菌吸收,但菌糠中依然含有丰富的氨基酸等营养成分,另有钙、铁、镁等微量元素。”黄秀声通过成分检测发现,海鲜菇培养料的主要成分是麸皮、玉米芯、木屑等,出菇后菌糠中的粗蛋白含量可达10%以上,“还有独特的菇香,备受山羊青睐”。 要是能将菌糠废物利用,转化成山羊饲料,岂不是一举两得——同时解决了食用菌与山羊舍饲圈养两大产业的困境?在此背景下,黄秀声于2013年开始了菌糠饲料研发。 “新鲜的菌糠营养丰富,但很难被山羊直接吸收,且它还含有不少杂菌,以及草酸、植酸等抗营养因子,因此必须进行发酵处理。”黄秀声说,发酵要选择合适的菌剂,严格控制水分,调节碳氮比例。为保证养分均衡,还得适当添加米糠、豆粕、玉米粉、花生秸秆等配料。 就这样,曾经的产业包袱,摇身一变成了香饽饽。 肖隆明算了一笔账:菌糠可替代30%精饲料,肉羊日粮成本可降低近50%,换算下来,每只肉羊出栏时光饲料成本就可节省600多元。同时,由于营养均衡,每只商品肉羊在育肥期每月可实现增重4.2公斤以上。 考虑到山羊是反刍动物,必要的粗纤维必不可少。肖隆明又通过黄秀声团队,引种了60多亩狼尾草。作为高产牧草,狼尾草亩产最高可达20多吨/年,能为大耳黄羊稳定供应青饲料,补充粗纤维。 基于此,黄秀声团队还为肖隆明构建了一套生态循环农业体系:食用菌企业的农业废弃物,通过资源化利用,为养羊场提供饲料;养羊产生的羊粪经过堆肥可作为有机肥还田,羊尿等粪污则进入沼气池转化为沼液;沼液用于浇灌狼尾草;狼尾草刈割后又能作为山羊养殖的青饲料。 山羊的舍饲圈养变为现实。目前,肖隆明家的大耳黄羊核心场存栏量达820只,已全部实现了舍饲圈养。 技术难题迎刃而解,但他依然不敢贸然扩大养殖规模。这次,他的困惑是:市场在哪? 第四关 构建完整产业链条 养羊有一套,但卖羊,肖隆明走的还是传统渠道——坐等熟识的羊贩子上门收购活羊。被动等待带来的问题是,养多了卖不掉。尤其是在福建,受消费习惯影响,天一热,少有人吃羊肉、喝羊汤。 肖隆明也想过自己跑市场,拓宽销路,“但对于我们这样的传统农户,把羊养好就不容易了,打品牌开拓市场,一没资金,二没门路,三没精力”。 于是,他转变了思路,在农场办起了农家乐,和爱人一起开发了全羊宴。但即便如此,带动的销量也很有限。 销售的问题,在南江黄羊的故乡四川南江县同样存在。经过多年发展,当地黄羊产业依然存在“汽车装不下,火车不够装”的产量瓶颈。 有感于此,当地政府于2021年启动实施“黄羊倍增计划”,提出用5年的时间,实现“种羊扩繁、基地规模、农户收入、品牌价值、综合产值”五个方面的倍增,到2026年实现黄羊产值30亿元。县财政每年拿出1000万元,在黄羊基地建设、产品加工、品牌提升、市场营销等方面予以重点支持。 这也给了肖隆明一些启发。 在他看来,打破顺昌黄羊产业瓶颈,关键在于全产业链发力,构建从育种、扩繁、肉羊生产、饲料加工到预制菜等深加工产品开发,再到市场营销、电商销售的完整产业链条。而这不仅要靠羊倌们的努力,更需要政府、社会资本、科研机构多方参与。 事实上,近年来,顺昌对黄羊产业大力扶持,帮助引进优质种羊,主动对接省市专家,为养殖户进行技术培训,强化技术指导,依托养殖大户开展技术示范推广工作。 作为肖隆明20年的老朋友,黄秀声也在思考如何深化科技帮扶,助力“土特产”成长为大产业。他的思路是聚合更多科特派资源,为全产业链赋能。 省农科院近年来一直在探索打破专业限制,通过组建科特派团队、乡村振兴服务团队,引导来自不同研究所、不同专业背景的专家组团作战,在肉羊品种选育、疫病防控、饲草品种筛选与高产栽培、菌糠饲料高效饲用、养殖废弃物堆肥与回田等方面开展协同攻关,逐个攻破乡村产业链条上的难点,构建肉羊生态产业体系。 “畜牧专家可以助力顺昌黄羊品种改良,农业生态专家可以将山羊养殖业引入循环农业发展体系,农产品加工专家可以帮助提高黄羊深加工水平,农业经济专家可以促进品牌培育与市场运营……”黄秀声说,省农科院作为顺昌县金富羊业发展有限公司技术支持单位,已依托企业建立顺昌农牧共生互作科技示范基地。他正计划邀请更多同事,为顺昌黄羊产业把脉问诊、出谋划策。(张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