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顺昌县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理念,启动闽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试点工作,围绕“水清、河畅、岸绿、生态”目标,持续提升区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价值。项目实施后,闽江干流和二级以上支流水质优良比例、国家和省级监测断面地表水功能区III类以上水质比例、县级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II类水质比例、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II类水质比例、小流域优于III类水质比例均达100%,劣Ⅴ类水质基本消除。 一、山水统筹,三水共治,营造生态宜居环境。 针对水淹没区生态环境差、生态系统脆弱等问题,实施顺昌县富屯溪流域综合整治工程(滨江路段)与顺昌县富屯溪河道综合治理(余坊二、三部分),推进“柔性湿地护岸”建设。一是兼治山水,突出生态效益。综合运用截污治污、防洪工程、生态技术等手段,在富屯溪金溪汇合处建设柔性水道,实现蓄水调水、农田保护和水土流失治理相统一。同时,推进富屯溪流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开发沿河原生植被涵养水源的能力,减少水土流失面积6.6万平方米。目前,富金湖水系污染负荷明显降低,水环境容量有效提升,可抵御30年一遇的洪水,防洪效益增长率1.5%。二是改善民生,增强社会效益。坚持生态保护修复与“水美城市”建设同步并举,将河道治理、防洪工程建设与富金湖环湖慢道相结合,串联打造龙山森林公园、观静山植物园、竹乡广场、文化艺术中心、博物馆、体育中心等一批民生项目,实现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和谐共生,既提升了生态环境质量,又增强了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三是经营土地,提升经济效益。通过持续改善生态环境,完善道路、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配套,变“生地”为“熟地”,带动区域土地价值大幅提升。 二、整合资源,常态长效,创新生态管护机制。 针对生态环境治理单打独斗、多头执法、效率低下等问题,顺昌县整合河道、公路、森林、生态环境、“两违”打击、人居环境整治等6项巡查职能,创新生态巡查工作机制。一是购买社会服务,实现巡查专业化。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引入第三方,组建专业巡查队伍,按照“1车2人、3类档案、4项必查、5样设备、6张表格”要求,针对水利、交通、林业、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农村人居环境等领域,开展全天候、全覆盖生态巡查。二是建立监管中心,实现调度智能化。建立县生态巡查管理中心,开发生态巡查监管系统及“智慧环卫平台”手机APP,绘制全县生态巡查“一张图”,通过远程监控巡查情况,及时协调指挥相关部门、乡镇(街道)落实问题整改。同时,建立生态110运行机制,公布生态举报电话,24小时接受群众监督举报。三是完善管理机制,实现考评常态化。由县生态巡查管理中心负责对县直职能部门的监管责任和乡镇(街道)的属地责任落实情况进行考评;县直有关部门负责对第三方巡查内容进行考评;第三方负责对巡查人员工作进行考评,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分工协作的良好局面。 三、科学管理,专业运营,提升生态产品价值。 针对商品林林分单一、储水固土能力差等问题,依托县国有林场搭建森林资源资产运营管理平台,在全国创新开展“森林生态银行”试点,与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子项目——顺昌县富屯溪流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相结合,实现森林增绿、林农增收、集体增财的多方共赢。一是坚持保护为先。在全省率先推广实施不炼山造林和伐区保留阔叶树,在采伐迹地更新时,实行等高线耙带不炼山整地,在林木主伐时保留阔叶树,防止水土流失,保护生物多样性。实施国家储备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创新采取改主伐为择伐、改单层林为复层异龄林、改单一针叶林为针阔混交林、改一般用材林为特种乡土珍稀用材林的“四改”措施,优化林分结构,增加林木蓄积,全县林木蓄积量1808万立方米、林地保有量249.4万亩。二是坚持创新引领。完成全省首单林业碳汇交易,碳减排量15.55万吨,成交金额288.3万元,被福建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纳入全省《现代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案例选编》35个典型案例之一。自行设计11万吨竹林碳汇获批上线挂牌。全国首创“一元碳汇”试点项目,开通“一元碳汇”微信小程序,设置“公益碳汇”“旅游碳汇”和“扶贫碳汇”版块,并成立“顺昌县零碳环保公益基金会”作为“公益碳汇”交易资金的承接方,所得资金用于绿色低碳发展、乡村振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以及“零碳顺昌”文明城市建设等工作。三是坚持合作共赢。依托“森林生态银行”的专业运营平台,通过“一村一平台、一户一股权、一年一分红”的模式,拓展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在“森林生态银行”与林农之间搭建村级森林资源运营平台(经济合作联社),坚持林农自愿原则,把分散在单家独户的无林地、有林地“存入”运营平台,由平台整合打包成集中连片的资源包。“森林生态银行”与村级运营平台签订合作协议,发挥资金、技术、管理等优势,实行规模化管理、专业化经营,让林农手里“绿色资产”有效增值。目前,从试点村情况看,林农户均增收约1100元/年,村财增收约10.5万元/年,达到了林区稳定、林农和村财增收的预期,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