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顺昌新闻网>闽北要闻>
南平市探索“三增”模式推进生态扶贫
2018-10-17 11:58:25  来源:闽北日报  责任编辑:王林强  

秋日,行走在闽北大地,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处处碧水蜿蜒、青山染翠,给人一种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和谐之感。

生态建设不仅仅是栽几棵树、种几片草那么简单。长期以来,南平把生态建设作为立市之本,坚持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并重,围绕“消除贫困、产业致富、改善民生、人地和谐”目标,积极探索生态增绿、乡村增美、绿色增收的“三增”生态扶贫模式,努力把生态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产业优势,走出一条具有闽北特色的生态扶贫新路,让贫困户在生态建设中享受到更多的红利。

生态增绿,有了“绿”才有“富”

南平,地球同纬度生态环境最好的地方,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森林覆盖率达77.3%,被誉为“南方林海”“中国竹乡”。

南平,是山区、老区,有顺昌、浦城、光泽、松溪、政和5个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346个贫困村和建档立卡贫困对象2.4万户6.3万人。

南平优势在山、在水、在生态,保住青山绿水,就保住了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优势。如何让这些“沉睡”的资源,变成活资产,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让贫困户与其他农户共享绿色发展成果,成为我市精准扶贫的工作重点。

“我们通过实施生态功能重要区域保护、生态系统治理修复和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三大工程,创新生态增绿模式,加强生态保护。”市农业局局长、扶贫办主任徐春晖介绍,“具体有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武夷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国家储备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生态银行’试点工作、全省林业碳汇交易试点、国家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建设,以及水环境生态补偿基金和提高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等。”

武夷山市五夫镇兴贤村的贫困户余世洪就是其中的受益者。行动不便,身体状况差,家中3.3亩荷塘无法得到合理充分的使用,如何增收?答案是把资源“存”进“生态银行”。

五夫镇的“生态银行”对集体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社、国有企业 、文创投资企业、农业投资企业等进行资源整合,收储土地资源。余世洪将土地“存”入“生态银行”15年,每亩土地每年有300公斤干谷的收入。同时,镇里提供公益岗位,让他成为五夫万亩荷塘的保洁员,每月还有900元的工资,脱贫的目标已然实现。

乡村增美,家美了才更有盼头

青山绿水间,水泥路像白丝带蜿蜒环绕;蓝天白云下,灰瓦白墙清新别致;房前庭院旁,草绿花红相映成趣;明沟暗渠里,浊水变清流汩汩流动;田园山林间,鸡鸭白鹭怡然自得……这,就是今日的浦城县山下乡小溪村。

昔日的小溪村,是偏僻贫困村的典型代表,村子地理位置偏僻、基础设施薄弱、交通极为不便,发展举步维艰。

提起村里的变化,村民李福英兴奋地说:“全托国家扶贫政策的福,让我们也能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幸福生活。”

既挪“穷窝”,又拔“穷根”,解决搬迁群众的后顾之忧,这是造福工程长远推进的根本。

2017年,我市将13429人搬出自然条件恶劣、不具备发展空间、生态环境脆弱、扶贫工作难度大的地区。今年,我市完成投资6007万元,落实易地搬迁扶贫对象1845人,住房已全部动工,其中1638人的新房竣工。

“突出易地搬迁,让群众居住环境更‘佳’,是我市生态扶贫乡村增美工作的‘三突出’之一。”徐春晖说,“我们还突出自然生态,让乡村气息更‘浓’;突出万人保洁,让农村环境更‘净’。”

“万人保洁”机制让广大乡村成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家园。那么该如何突出自然生态,让乡村气息更“浓”?

5个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有22个贫困村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完善农村环境卫生、村容村貌、景观景点、文化广场等基础设施,整体改善乡村山水林田湖路房。同时,全力打造水美城乡,保护古树名木,保留乡村自然风貌、乡村肌理和乡愁记忆。

绿色增收,增收与增绿的“双赢”

易地搬迁扶贫、低保政策兜底扶贫、医疗救助扶贫、教育扶贫、对口扶贫、捐赠扶贫……如何实现增收与增绿的“双赢”?

脱贫攻坚,产业是根。

“我们采取割一半留一半,平均每家共割蜜36斤,别看蜂蜜割得不多,但浓度高质量好,每斤以100元卖出,共创收75600元。”邵武市沿山镇里居村贫困户通过养蜂过上好日子。

我市依托贫困地区资源禀赋和发展条件,结合省级林下经济示范县项目,盘活生态资源资产,选准有助于巩固和提升本地环境承载力的特色产业。扶持贫困户养蜂就是其中一个项目,该项目采取“政府出资+慈善捐助”模式,给每户贫困户购置5箱总价3000元的蜜蜂,目前已经扶持125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

2017年,我市选派第十批1282名科技特派员,将科技、人才资源等要素导入农村,助力精准扶贫。

在产业融合方面,我市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大力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养生农业,建设一批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保育、产品优质的休闲农庄、农家乐、水乡渔村等休闲观光示范项目;推动旅游企业与48个旅游扶贫重点村进行帮扶对接,其中8个村被评为“全国旅游扶贫试点村”,9个村被评为“福建省旅游扶贫重点村”。

“我们建立了合作组织链接机制,推行‘合作社+贫困户’模式;建立龙头企业牵引机制,采取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建立资产经营分割机制和创业支持服务机制。”徐春晖说,“最重要的是建立了党建引领带动机制,推广‘党社联建’模式,把支部建在产业链上,让党员冲在脱贫一线,把贫困户凝聚起来,鼓励引导农民抱团发展。”

2017年,我市顺利完成了省上下达的脱贫任务,原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96个贫困村“摘帽”。

2018年,我市3个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要“脱帽”,178个贫困村要脱贫出列,2017年底新增贫困和返贫人口270人要确保达到脱贫退出标准。

目标可期,这幅以绿为底色的幸福画卷,正在闽北儿女手中逐步绘就、清晰可辨;生态脱贫的美好愿景正映照现实,形成脉络清晰的“南平经验”。(卢国华)

  • 分享到: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顺昌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顺昌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顺昌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未注明“来源:顺昌新闻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顺昌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更多》顺昌新闻
更多》福建新闻
更多》国际国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