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军队是革命文化的主创者。1927年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后,面对国民党的屠杀政策,中国共产党为挽救革命,实行武装抵抗。在著名的三大起义中,南昌起义部队沿用了国民革命军的番号;秋收起义非常接地气地打出了“工农革命军”的人民武装旗号,广州起义因有苏联顾问的参与指导,宣布组织“工农红军”,并打出了“工农红军”旗帜。当时中国共产党作为共产国际远东支部,无条件接受其领导,中共中央遂于1928年5月25日发布《军事工作大纲》,明确规定武装“割据区所建立之军队,可正式定名为红军,取消以前工农革命军的名义”。井冈山上的毛泽东、朱德根据中央指示,将工农革命军第四军正式改称“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各革命根据地武装力量先后奉命改称“红军”。1931年后,全国各地革命军队统一改称“中国工农红军。”1936年,红军长征的胜利,使中国工农红军的红色传奇故事走向世界。 这支红色劲旅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土地革命时期,由星星之火发展成燎原之势;在抗日战争时期,毅然走向敌后战场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与国民党携手御侮赢得民族解放;在解放战争中,与国民党为中国人民的两种前途和命运展开战略决战;最终经过28年的浴血奋战,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建立了无产阶级政权,并成为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坚强柱石。 由此可见,中国革命的底色是红色的,中国革命的旗帜也是千百万烈士的鲜血染红的。毋庸讳言,无产阶级专政及其暴力革命学说在中国实现了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改天换地,实现了人民当家做主。而这一切的本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因此,任何“着色”的文化名词都没有“革命文化”更能精确地反映这个实践过程。 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革命文化传承和建设,他在视察原兰州军区时强调,要发扬红色资源优势,深入进行党史军史和优良传统教育,把红色基因一代代传下去。此后,他遍访西柏坡、井冈山、沂蒙山、古田、延安、遵义等革命圣地。党的十九大后,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瞻仰上海中共一大会址和浙江嘉兴南湖红船,回顾建党历史,重温入党誓词,其中的“革命主线”清晰可见。确切地说,红色仅是一种象征意义,但革命文化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时代民族复兴的“根”与“魂”,由此我们才能深刻地理解“牢记初心”的本意,不忘“所由出,知何往”。 循着习近平总书记遍访革命圣地的主线,革命文化的丰富内涵得到逐步展现。井冈山斗争,使我们领会了革命之初思想动摇的必然,以及坚定革命胜利信心的重要。古田会议,党以决议的形式,规定了红军的性质、宗旨、任务,明确了红军“为谁扛枪为谁打仗”的基本问题;确立了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原则,解决了党如何领导军队的根本问题;理顺了军队中军事工作与政治工作的关系,以及纠正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的基本途径。遵义会议,标志着中国革命摆脱教条主义束缚,中国共产党开始独立探索中国革命问题,毛泽东思想形成之初的中国风格与中国气派。延安岁月,让人感受抗日救亡时期的艰苦卓绝,以及在革命圣地精神世界的富足;西柏坡——中国革命最后的农村指挥部,中共中央在走向执政舞台前向全体党员发出“进京赶考”的谆谆告诫。如此联系起来,革命文化的内涵应包括:作为革命文化资源承载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两个方面丰富内容;一切与革命斗争有关的旧物及遗物、旧址及遗址等革命历史遗存和纪念场所,以及与之相对应在革命岁月里形成的包括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革命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