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顺昌新闻网> 文学沙龙
中国“非遗”的“新”传承和“新”传播
2018-06-14 09:47:42  来源:中国新闻网  责任编辑:王林强  

非遗传播新手段——曲艺进社区展演活动现场,一位女主播在进行网络直播。张道正 摄

“非遗”保护的本土化道路上,有了年轻学子的加入,使得非遗在日常生活中继续葆有文化传承的使命与活力。伴随着新生力量的加入,“新”传承也带来“新”传播。

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当天,全国非遗曲艺周——曲艺进社区展演登陆天津和平文化宫,展示了近年来中国非遗保护工作的新成果,展现“非遗”与民众美好生活紧密相连的新气象。作为此次活动的亮点,来自网络直播平台的主播,化身“非遗”传承使者,通过直播间连接非遗传承大师和线上年轻受众,让非遗文化真正走进年轻人生活。

现场,来自全国各地的非遗曲艺传承人带来了不同地域的非遗曲艺,包括说鼓子《百姓心中有杆秤》、浦东说书《养猪阿太》、客家古文《家庭劝世文》、长子鼓书《小两口走亲戚》、相声《开心之旅》、天津时调《军民渔水情》《放风筝》。

作为中国最早倡导设立“文化遗产日”的先行者,冯骥才认为,对文化遗产的珍视与保护不能只是政府与专家学者的事,更主要是民众的事,因为民众才是文化的创造者,是文化的主人,如果民众不珍视、不爱惜、不保护、不传承自己的文化,文化最终还是要中断与消亡。

“以前我们把非遗请进校园,现在学生们已经自发地组成一些社团了,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新现象,希望各界注意。”冯骥才指出,大学是传统文化在现代活化的一个最重要的土壤,教育界也要利用好这一天,培养下一代人对中华文化的情怀,建议中国民协把各个大学热爱传统文化的社团,组织成一个联合会,来促进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 分享到: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顺昌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顺昌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顺昌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未注明“来源:顺昌新闻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顺昌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相关阅读
更多》顺昌新闻
更多》福建新闻
更多》国际国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