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建琼 陈伟 中央第五环境保护督察组进驻福建以来,我市紧抓这一契机,以问题为导向,在发现问题上动真格,在解决问题上敢碰硬,全力做好环保督察边督边改各项工作,切实解决社会关注、百姓身边的环境问题,不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截至2017年5月23日17时,我市累计收到中央环保督察组交办29批信访件,共计203件,重点件41件,办结完成率73.4%。 问题存在哪督察就在哪 保护水环境,延平区未督先改,今年2月起,从“拆、转、治、清、管、查”六个方面着手,全员发动,重拳出击,集中开展畜禽养殖污染整治。建阳、邵武、光泽等县(市、区)以中央环保督察为契机,推进“河长制”工作,强化日常巡查,坚决打击取缔乱采滥挖行为,整治河道环境等问题,当地水域环境得到了较好保护。 防治大气污染,顺昌县多次组织回头督察,防止已关停的非法竹加工企业擅自恢复生产。松溪县联动执法,雷厉风行,3小时内完成现场核查并责令关停污染竹木加工厂,查封生产设备设施。政和县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小散乱污”巡查,对机砖厂、沙石料厂、石材厂、竹条厂等“小散乱污”企业进行全面排查,防止出现冒黑烟、垃圾堆积焚烧等污染环境问题。 恢复绿色生态,光泽县鸾凤乡双门村册下组樟下垅原来是一片狼藉、臭气熏天、污水横流的“鸡粪场”,如今已完全换了模样,一排排小树苗正茁壮成长,周边空气清新,令人心旷神怡。 随着信访件办结数量不断增加,不仅百姓反映的环保问题在加快解决,追责力度也在不断加大,在问责过程中,“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掷地有声,“管发展必须管环保、管行业必须管环保、管生产必须管环保”的大环保工作格局正在形成。自中央环保督察以来,南平共约谈52人,问责15人,切实让政府、企业、社会感受到压力、责任和效果。 民心所盼就是初心所在 俗话说,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此次环保督察,南平各县(市、区)行动迅速,主要领导纷纷撸起袖子、扑下身子、一线指挥,让百姓反映的环境问题事事有落实、件件有回音。 市信访工作组对各县(市、区)信访件办理情况进行每天一调度、每天一统计、每天一汇报,确保每件信访件都按照要求办理、按照时限回复。此外,通过建立的工作微信群,及时发布有关信息,对县(市、区)的信访件办理工作进行更及时更有针对性的督促和指导。 联合执法、综合执法成为南平市严查快办信访件的一大利器,特别对涉及大气、扬尘、噪声、餐饮油烟及垃圾焚烧等环境污染问题。 建瓯市时效信访,环保为民,组织芝山街道办事处和市环卫处,对百姓信访举报的建筑垃圾堆放街道进行清理,还给百姓一条干净畅通的街道。浦城县狠抓 “旺旺快餐”等夜宵摊占道经营、油烟恼人,“好家园”酒楼噪音污染、垃圾乱堆乱弃等信访件的整改落实,并全面加大对流动摊点、占道经营、噪音污染等问题的整治力度,许多市民感到县城环境一天比一天好,安静、舒适、宜居的生活环境又回来了。 传统渠道的信访落地有声,网络信访也成为民意诉求的新渠道。一位网友向“南平环保”微信公众号反映:“武夷山新丰街道良种场板栗山那边有人喂了好多猪,臭味老远都闻得到。”当地有关部门积极回应网民呼声,第一时间开展现场核查工作,走访调查、耐心讲解、清栏整改……深受污染之害的周边百姓纷纷拍手称好。 水更清、天更蓝、空气更清新,身边环境在逐步改善,督察整改工作让百姓有更多获得感,纷纷竖拇指称赞。不仅如此,在闽北互动、邵武在线等网民活跃的论坛上,还可看到不少网民有感而发的留言:“前几天出差,从高铁南平北站乘坐公交车回市区,向闽江沿线望去,被南平的碧水蓝天所吸引!”“山清水秀的小城市,把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落到实处,有了绿水青山,就有了金山银山” …… 督察为契机建长效机制 言为心声,百姓的口碑是此次督察整改工作最好的嘉奖,然而我们也必须明白,百姓赞誉的背后,是对美丽南平的热切期盼。去年10月,市第五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加快建设全国绿色发展示范区的奋斗目标,要通过五年的努力,把南平建成生态文明先行区域、绿色产业的新兴基地、幸福宜居的美好家园。 环境保护工作永远在路上。下阶段,我市将认真对照此次中央环保督察组发现的问题和开出的药方,不断将综合整治、环境监管、创新示范等工作推向深入—— 全面落实“水十条”“气十条”和“土十条”,深入实施“河长制”,组织开展调整能源结构、工业废气治理、黄标车淘汰等专项整治,构建土壤环境监测网络,持续推进环城、沿路、沿河绿色屏障建设,加强综合整治; 健全完善四级环保网格化监管体系,坚持日常监管与专项执法相结合,持续开展“清水蓝天”联合执法行动,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加大环境投诉查处力度,严格环境监管; 认真落实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各项任务,加快建设生态环境治理保护一体化环保园,积极探索市场化环境治理推进机制,支持发展绿色信贷,推行深化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排污权交易等制度,引领创新示范。 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南平将以此次中央环保督察为契机,将生态文明建设各项工作推向深入,落到实处。 |